Crypto.com承认内部做市商存在 称非核心收入来源引发行业信任与合规争议
在加密货币行业信任危机频发的当下,Crypto.com(全球知名加密交易平台)近日承认旗下存在内部做市商团队的消息,再度引发行业震动,尽管平台强调“内部做市商并非主要收入来源”,但加密社区对“交易所自营做市商是否存在利益冲突”“用户交易公平性如何保障”的质疑声浪居高不下。
内部做市商:加密交易所的“双刃剑”工具
做市商(Market Maker)是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提供者”,通过持续挂出买卖订单、缩小交易价差来提升市场活跃度,在加密货币领域,由于交易标的波动性强、机构参与度参差不齐,交易所引入做市商是普遍操作,但“内部做市商”与“外部合作做市商”存在本质区别:外部做市商是独立第三方,而内部做市商由交易所自营团队运营,可能掌握用户订单流、交易数据等“内幕信息”。
此前,FTX暴雷事件中,其旗下Alameda Research(内部做市商)被曝光“滥用用户资金填补头寸”“优先处理自家订单”,成为行业信任崩塌的导火索,此次Crypto.com承认内部做市商,难免让市场联想到“利益输送”“不公平竞争”的潜在风险——毕竟,当平台自营团队同时扮演“规则制定者”与“交易参与者”角色时,用户交易的公平性天然面临挑战。
Crypto.com回应:“流动性工具”而非“摇钱树”
面对舆论风暴,Crypto.com官方回应称:内部做市商的核心作用是“补充流动性”,尤其在极端行情(如币价闪崩、流动性枯竭)时维持市场运转;至于收入结构,平台“主要依赖交易手续费、订阅服务(如Crypto.com Visa卡)、借贷业务利息等”,内部做市商的盈利贡献“占比极低”。
为佐证说法,Crypto.com列举业务线数据:2023年交易手续费收入占比超40%,Visa卡订阅及返现分成占25%,借贷与NFT等创新业务合计贡献约20%,剩余部分才涉及做市商、OTC(场外交易)等板块,但社区质疑集中在两点:
- 透明度缺失:内部做市商的交易规则、订单优先级是否对用户公开?有无第三方审计证明“未滥用用户数据”?
- 历史争议惯性:加密行业多次暴雷均与“内部关联方操作”有关(如Mt.Gox自盗、FTX-Alameda关联交易),用户对“自营团队”天然警惕。
行业震动:信任重建与合规化的“拉锯战”
Crypto.com的表态并非个例,而是加密交易所“合规化阵痛”的缩影,行业内对做市商的模式选择呈现分化:
- “纯外部合作派”:如Coinbase早年宣称“无内部做市商”,依赖Jane Street、DRW等传统金融做市商;但极端行情下,外部机构可能因风险偏好收缩“撤单”,导致平台流动性骤降。
- “混合模式派”:部分交易所(如Binance)既合作外部做市商,也允许内部团队辅助流动性管理,但对自营业务的规则、隔离机制严格保密。
监管层面,美国SEC、欧盟MiCA法案等正强化对“加密交易所做市商”的合规约束,以SEC为例,其要求交易所“披露做市商关联关系”“证明客户资产与自营账户隔离”;若Crypto.com计划拓展美国市场,“内部做市商合规性”将成为关键门槛。
用户视角:“公平交易”才是核心诉求
对普通加密投资者而言,“交易是否公平”远重于“平台收入来源”,当内部做市商可能利用“信息差”(如提前知晓大额用户订单)进行套利时,散户的交易成本(滑点、价差)会被动抬高。
行业专家指出,Crypto.com需拿出更具说服力的“透明化方案”:例如公开内部做市商的订单匹配规则、引入独立审计机构核查用户资产隔离情况、限制自营团队的交易品种(如仅参与主流币流动性管理),唯有“自证清白”,才能在信任脆弱的加密市场站稳脚跟。
加密行业的“信任破冰”任重道远
Crypto.com承认内部做市商的事件,本质是加密金融“去中心化理想”与“中心化平台现实”碰撞的体现,在合规化浪潮下,交易所需在“业务创新”与“用户信任”间找到平衡——内部做市商并非不可存在,但必须以“透明规则、严格隔离、监管背书”为前提。
对整个行业而言,此次争议或成为“做市商机制合规化改革”的催化剂:加密交易所的自营业务或将面临更严苛的信息披露与监管审查,而用户也终将在“合规透明”的环境中,重新建立对中心化平台的信任。
(全文约1200字,从事件本质、平台回应、行业分化、用户诉求到行业趋势,多维剖析“内部做市商”争议,展现加密行业信任重建与合规化的复杂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