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在中国还能使用吗?政策边界与金融风险下的现实审视
比特币,这个诞生于2009年的加密货币,曾以“去中心化”“匿名交易”等标签掀起全球投机热潮,伴随区块链概念走红,比特币一度成为舆论焦点,但历经多年监管迭代,“比特币在中国还能使用吗?” 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牵扯政策合规、金融安全与社会治理的复杂命题。
监管政策:从“警示”到“全面禁令”的逻辑递进
中国对虚拟货币的监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风险暴露逐步收紧:
-
2013年:首次定性,划出红线
央行等五部委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比特币“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本质是特定虚拟商品”,同时警示:比特币交易作为互联网上的商品买卖行为,普通民众在自担风险前提下可“私人间交易”,但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开展相关业务,这一阶段,政策核心是“厘清属性,防范金融机构风险传导”。 -
2017年:全面封堵,打击非法金融
央行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直接将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包括交易平台、ICO、挖矿等)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政策剑指: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扰乱经济金融秩序,滋生赌博、非法集资、诈骗、传销、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此后,境内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全部关停,挖矿产业被列入淘汰类产业目录,支付渠道对虚拟货币交易“一刀切”拦截。 -
2021年至今:精准打击,全链条治理
针对“挖矿”能耗与金融风险叠加问题,多省市开展虚拟货币“挖矿”专项整治,切断矿机生产、算力交易、电力供应等产业链条;针对跨境交易、“翻墙”炒币等灰色行为,金融、网信、公安等部门联动打击,强化对支付机构、互联网企业的合规审查,政策逻辑已从“风险警示”升级为“维护国家金融主权、防范系统性风险、保护公众财产安全”。
现实困境:“使用”比特币的合规性已无生存空间
若以“合法、公开、可持续”为标准,当前国内已不存在比特币的“合规使用场景”:
-
交易渠道全面切断:境内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早在2017年就被依法取缔,如今即便通过“翻墙”访问境外平台,也面临支付障碍——银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机构明确禁止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清算服务,私换U(稳定币)、场外交易不仅效率低下,还可能因“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洗钱罪”沦为违法工具。
-
挖矿产业彻底退场:内蒙古、四川、云南等能源大省曾是比特币“挖矿”集中地,但2021年“能耗双控”与金融整治叠加,矿场被强制断电、设备被扣押拍卖,行业协会也明确“虚拟货币挖矿不属于区块链创新”,国内“挖矿”已从产业端被根除。
-
法律保护彻底缺位:比特币虽被定义为“虚拟商品”,但《民法典》《人民币管理条例》等法律体系中,法定货币(人民币)是唯一合法流通支付工具,若因比特币交易产生纠纷(如私钥丢失、平台跑路、诈骗),法院往往以“非法金融活动不受法律保护”为由,驳回维权诉求。
风险深渊:比特币“使用”背后的三重暗礁
即便有人试图“铤而走险”,比特币自身的属性也暗藏致命风险:
-
金融投机的“绞肉机”:比特币价格波动堪称“癫狂”——2021年4月冲上6.4万美元/枚,2022年11月跌破1.6万美元/枚,单日涨跌超20%是常态,这种剧烈波动下,“炒币”本质是零和博弈,普通投资者往往成为镰刀下的“韭菜”。
-
违法犯罪的“遮羞布”:比特币“匿名性”“跨境性”被不法分子滥用:电信诈骗团伙用比特币转移赃款,贩毒集团以虚拟货币结算,甚至暗网交易将比特币作为“通用货币”,参与此类交易,极可能沦为犯罪链条的一环。
-
技术世界的“黑箱”:比特币依赖私钥管理资产,一旦私钥丢失(如硬盘损坏、记不住助记词),资产就永久“消失”;而所谓“去中心化钱包”“挖矿App”,实则多为诈骗陷阱——2023年某地警方破获的“云挖矿”骗局,涉案金额超3亿元,受害者遍布全国。
回归本质:比特币从不是“货币”,更非“财富密码”
需清醒认知:比特币不是法定货币,不具备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核心职能,在我国,人民币是唯一法定货币,任何试图挑战法定货币地位、规避金融监管的行为,都将被依法打击。
对比特币的追捧,本质是对“技术乌托邦”的误读,区块链技术确有创新价值,但合法应用集中在联盟链、供应链金融、政务上链等领域(如雄安新区区块链电子票据、长三角跨境贸易区块链平台),这些场景与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炒作”有本质区别——前者服务实体经济,后者制造金融泡沫。
远离虚拟货币炒作,拥抱合规创新
站在2024年的时间节点回望,“比特币在中国还能使用吗?”的答案已十分清晰:公开、合规的使用场景已被政策彻底封堵,私下交易则深陷法律风险、金融风险与技术风险的泥潭。
对于普通民众,需读懂监管逻辑:打击虚拟货币炒作,是保护财产安全、维护金融稳定、引导技术向善的必然选择;对于行业从业者,应转向区块链技术的合规应用,在供应链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公益溯源等领域挖掘价值,唯有跳出“炒币暴富”的幻想,才能真正拥抱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