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以德交易”撞上现代社会的铜墙铁壁
“以德交易”,这四字宛如一枚温润的古玉,散发着理想主义的光泽,它暗示着一个道德驱动的交换乌托邦:信任取代合约,美德成为通行货币,人性的光辉照亮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当我们怀揣这枚古玉,试图叩响现代社会的大门时,却常常愕然发现——它进不去,这并非因为守卫的冷漠,而是因为整个交易体系的锁孔,早已被铸就成了截然不同的形状。
“以德交易”的困境,根源在于其运行逻辑与现代社会基石之间的深刻断裂,传统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建立在面对面的长期互动、共同信仰及道德舆论的紧密编织之上,个人的“德”是其最耀眼的社会资本,失信的成本高昂至难以承受,现代匿名社会大规模、高流动性的特征,无情地稀释了这种道德约束力,当交易对象是一次性的、遥远的、甚至虚拟的陌生人时,传统的“德”既难以被有效甄别,其失范也难以受到实质性的社区惩罚,这便如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所言的“液态现代性”——流动的不确定性侵蚀了固态的道德规范赖以存在的土壤。
更关键的冲突在于,“以德交易”与市场经济的核心原则存在着内在的张力,现代市场追求的是抽象化、标准化的效率,它要求将千差万别的个人“德性”转化为可度量、可比较、可流通的“信用”,道德是内在的、模糊的、情境化的,而市场需要的是外在的、清晰的、普适的规则,法律与合约系统正是为了填补“德”之不确定性而生的伟大替代装置,它们用明确的条款、中立的第三方执行机制,构建起一张即便没有“君子之德”也能保障交易安全进行的巨大网络,这不是道德的沦丧,而是道德功能的现代化转型:从一种人格化的担保物,演变为一套非人格化的系统信任(system trust)的伦理基础。
宣称“以德交易进不去”绝非判了道德的死刑,而是呼唤对其角色的重新定位,道德并未离场,它只是从交易的“前台硬通货”退隐为“后台操作系统”,它的价值不再体现在每一次交换的即时结算中,而是深嵌于支撑所有规则、制度与文化的社会根基之中,一个普遍崇尚诚信、公平、合作的社会道德氛围,能显著降低合约的监督与执行成本,即所谓“交易成本”,法治的健全本身就需要道德文化的滋养,反之,若道德彻底缺席,再严密的合同也会沦为钻营的漏洞,再强大的法律也将执行疲软。
我们面临的课题并非徒劳地试图用前现代的“德”直接叩开现代交易的大门,而是进行一场创造性的转化,我们需要致力于将抽象的美德转化为坚实的制度,将无形的信任转化为有形的信用体系,将伦理的自觉转化为普适的商业文明,当“德”不再被幻想为一张万能入场券,而是被尊为滋养整个社会运行生态的底层逻辑时,它其实从未离开,并且以一种更宏大、更深远的方式,无处不在,道德进不了交易的台前,却构成了永不落幕的基石——这或许才是现代社会中“德”与“交易”最深刻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