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类在火星上建立第一座永久基地时,最棘手的问题并非氧气或水源,而是“钱”,地球的法币无法实时清算,加密货币又受限于三十八分钟的通信延迟,火星货币交易网”(Mars Currency Exchange Network,简称MCEN)应运而生,它像一条数字脐带,把两颗星球的经济血脉缝合在一起。
MCEN采用三层架构:底层是火星本地链,使用基于PoS的“赤铁矿共识”,节点由基地、轨道站与采矿车共同担任;中层是跨链桥,通过量子纠缠签名技术,在地球与火星之间建立“延迟确认通道”;顶层则是交易撮合引擎,能在火星秒内完成撮合,再把摘要打包回传地球,实现“火星交易、地球结算”。
为了让新移民快速上手,MCEN发行了锚定电力的代币MarsPower(MP),每1MP等于基地一小时的生命保障电量,既可用于支付氧气费,也能兑换成地球USDT,更有趣的是,基地鼓励居民在温室里种土豆,每交1公斤土豆可获0.5MP,挖矿”变成了“挖菜”,交易网也成了火星农业的催化剂。
去年,首批NFT地契在MCEN拍出天价:一块编号“Valles-001”的峡谷地块以120万MP成交,买家是一位地球艺术家,他计划把地块的3D扫描数据做成元宇宙展馆,交易完成后,火星服务器在日落时分亮起红色霓虹,像在荒芜的大地上点燃了一场虚拟篝火。
MCEN日均交易量已突破十万MP,矿工、植物学家、轨道货船船长都在上面挂单,有人说,火星货币交易网不仅是金融基础设施,更是人类跨星球文明的第一个经济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