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内老城区的金银街,清晨六点就能听见点钞机“沙沙”作响,越南商户阿芳把昨晚从芒街口岸带回来的人民币现金一沓沓码好,再换成越南盾,准备给老街的批发商结算货款,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中越边境上演,货币交易越南中国之间的流动,早已像红河的水一样自然,却又在悄悄改变着两国的经济版图。
十年前,人民币在越南还只是“游客的钱”,背包客在胡志明范五老街买一杯滴漏咖啡,掏出一张百元红钞,老板会笑着摇头:“不收,去金店换吧。”人民币在越南的接受度直线上升,越南国家银行的数据显示,2023年人民币已占越南外汇市场交易量的11%,仅次于美元与欧元,成为越南企业进口中国机械设备、电子产品时最常用的结算货币,反过来,越南盾在中国广西东兴、云南河口的边贸互市点也畅通无阻,中国边民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能把越南盾实时兑换成人民币,买一袋越南榴莲干或一盒白虎膏。
这种“双向奔赴”的背后,是两国央行十年磨一剑的制度铺垫,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与越南国家银行签署了双边本币结算协议,允许广西、云南的八家试点银行直接开展越南盾与人民币的现钞兑换,2021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推出人民币对越南盾的直接交易,汇率中间价不再绕道美元,一天之内可节省3到5个基点的汇兑成本,别小看这几个基点,对于一年要从中国进口30万吨化肥的越南农业公司来说,就是上百万美元的利润差。
更深层的变化发生在普通人的手机里,越南电子钱包MoMo与支付宝合作,上线了“一键换钱”功能:中国游客在河内还剑湖畔扫码支付,系统自动把人民币换成越南盾;越南留学生在昆明理工大学食堂买一碗过桥米线,也能用越南盾实时扣款,技术把汇率波动磨平,让货币交易越南中国之间像发微信红包一样简单,越南经济学家阮春英把这种体验称为“去美元化的温柔革命”——人民币和越南盾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储备资产,而是变成了两国人民口袋里“看得见、花得掉”的日常工具。
河流也有暗礁,越南盾的汇率弹性比人民币大,2022年美联储激进加息时,越南盾一度单日贬值1.8%,广西的边贸老板老周回忆:“那天早上越南客户突然说要多付5%的订金,不然不敢发货。”为了对冲风险,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分行推出了“越南盾远期结售汇”业务,让老周提前锁定汇率,安心把越南的咖啡豆运回南宁,越南央行也学会了“摸着中国过河”,参考中国外汇市场的“逆周期因子”,在必要时进场平滑波动,两国监管层的默契,让货币交易越南中国之间既有市场的灵活,又有政策的托底。
站在芒街口岸的北仑河大桥上,可以看到一辆辆挂着“桂A”牌照的货车与“29”开头的越南卡车擦肩而过,司机们不再像父辈那样揣着成捆美元现金,只需一张绑定跨境人民币结算卡,就能把越南的火龙果、中国的光伏板安全送到对方仓库,货币交易越南中国之间的故事,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数字时代的延伸,当越南盾与人民币的汇率曲线在屏幕上跳动时,它连接的不仅是两国的资产负债表,更是阿芳的早餐摊、老周的咖啡豆和无数普通人的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