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交易都用比特币”几乎成了大众对网络犯罪的刻板印象,从勒索软件到暗网市场,比特币地址频频出现在赎金通知与交易截图里,仿佛它就是黑暗世界的通用货币,事实远比这句口号复杂。

比特币并非天然匿名,而是“化名”系统,所有交易公开记录在链上,一旦某个地址与现实身份产生关联,历史轨迹便一览无遗,美国司法部追回科洛尼尔输油管赎金,就是通过链上分析锁定交易所账户,黑客们深知这一点,于是演化出更精细的操作:混币器、跨链桥、隐私币接力,甚至直接在链上“跳房子”般拆分资金,比特币成了起点,却不再是终点。

真正让比特币受黑客青睐的,是“无需许可”与“全球流通”两大特性,传统金融体系中,跨境大额转账需要层层审核,而比特币只需几分钟即可到账,不受银行假期、制裁名单限制,对于时间敏感的黑客来说,这种效率就是生命线,但这也带来副作用:一旦转账完成,追回难度远高于冻结银行账户,黑客与执法机关展开技术赛跑,前者不断升级隐匿手段,后者则利用链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追踪资金流向。

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币在黑客经济中的占比正悄然下降,门罗币、Zcash 等隐私币因更强的匿名性受到青睐;去中心化交易所无需KYC,也成为新的洗钱温床,比特币更像是一块“跳板”:黑客用它快速套现,再换成更难追踪的资产。“黑客交易都用比特币”更像是一句过时的流行语,而非当下的全景图。

归根结底,比特币只是工具,决定善恶的是使用它的人,技术中立,但监管与社区共识可以左右其走向,当交易所全面执行KYC、当链上分析成为标配,比特币的“黑暗光环”也会逐渐褪色,那时,或许我们要更新说法:黑客不再只用比特币,而是寻找下一个更隐蔽的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