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全球碳中和浪潮比作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绿币交易行情”就是沿途不断刷新的计时器,十年前,当第一批自愿减排量(VER)在欧美场外柜台以每吨8美元的“尝鲜价”成交时,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电子凭证会在未来成为连接能源、金融与政策的超级接口,从欧盟ETS到中国的全国碳市场,从RE100企业的年度履约到散户投资者的手机APP,绿币——泛指一切可交易的绿色权益凭证——正在以分钟为单位刷新价格,也在以季度为单位重塑产业逻辑。

  一、从“概念溢价”到“供需博弈”:价格曲线的三次跳跃
  2013—2015年,绿币交易行情的关键词是“故事”,彼时,特斯拉刚刚把第一批Model S送进硅谷富豪的车库,彭博新能源财经还在用“2030年光伏占比5%”的激进预测刷屏,市场愿意为任何带“Green”前缀的资产支付溢价,CDM(清洁发展机制)核证减排量(CER)在2014年一度回到20欧元/吨的高点,随着《巴黎协定》落地,各国NDC(国家自主贡献)开始细化,市场第一次意识到“供给过剩”:欧盟碳配额(EUA)在2016年跌至4欧元/吨,CER更是跌破0.3欧元/吨,第一次价格跳水让投资者明白,绿币不是信仰,而是商品。
  2018—2020年,行情进入“政策驱动”阶段,欧盟推出市场稳定储备(MSR),一次性冻结9亿吨配额;中国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市场,首年覆盖45亿吨排放量;韩国、新西兰相继收紧免费配额比例,供需天平开始逆转,EUA在2020年突破30欧元/吨,中国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在备案暂停前的最后一笔大宗交易定格在28元人民币/吨。
  2021年至今,绿币交易行情的核心是“结构性短缺”,欧盟Fit for 55一揽子计划将2030年减排目标从40%提高到55%,EUA在2023年2月首次站上100欧元/吨;中国CCER重启预期叠加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使得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出现“缺口恐慌”,部分企业不得不以每吨60元人民币的价格抢购林业碳汇,供给端,由于方法学更新滞后,新增CCER项目从备案到签发平均需要18个月,远水解不了近渴;需求端,钢铁、有色、建材三大行业将在2024年纳入全国碳市场,预计新增配额需求8亿吨,市场用价格告诉所有人:绿币不再是“环保慈善”,而是“生产要素”。

  二、价格背后的“暗线”:技术、金融与地缘政治
  绿币交易行情从来不是孤立的数字游戏,以海上风电为例,2020年以前,欧洲海上风电的度电成本(LCOE)还在60欧元/兆瓦时徘徊,对应的绿电证书(GO)价格长期低于1欧元/兆瓦时;随着单机容量从6MW跃升至16MW,2023年欧洲海上风电LCOE已降至45欧元/兆瓦时,GO价格却飙升至3.5欧元/兆瓦时,技术降本本应拉低绿电溢价,但金融市场的“绿色溢价再定价”反而放大了波动——ESG基金规模在三年内从1.2万亿美元增至3.8万亿美元,被动配置需求把GO变成了“类债券”资产。
  地缘政治则让行情更加复杂,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天然气TTF价格一度突破300欧元/兆瓦时,煤电重启导致EUA价格从97欧元/吨暴跌至55欧元/吨;欧盟“REPowerEU”计划随即宣布追加2100亿欧元可再生能源投资,绿氢、绿氨项目大量上马,又推动相关绿币衍生品(如RFNBO证书)在2023年上涨240%,市场开始意识到,绿币不仅是碳排放的“对冲工具”,更是能源安全的“战略储备”。

  三、中国市场的“三足鼎立”:配额、CCER与地方碳普惠
  回到中国,绿币交易行情呈现“三足鼎立”格局,全国碳市场配额(CEA)2023年成交均价为55元人民币/吨,但流动性不足——全年换手率仅3.2%,远低于EUA的120%,CCER因2017年暂停后存量枯竭,2023年林业碳汇项目场外协议价已达70元人民币/吨,而光伏、风电类CCER因“额外性”争议价格仅45元/吨,地方碳普惠作为“第三极”异军突起:广东碳普惠PHCER在2023年累计成交180万吨,均价80元/吨;成都“碳惠天府”机制甚至把地铁出行、光盘行动折算为0.05吨/次的减排量,以40元/吨的价格被当地文旅企业打包购买。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绿币市场正在出现“分层定价”:高耗能企业为履约愿意支付60元/吨以上的现货价格;跨国供应链企业(如苹果、特斯拉)为打造“零碳产业园”,愿意以100元/吨锁定未来三年的CCER远期合约;而互联网平台则把碳普惠当作“流量入口”,以20元/吨的价格补贴用户,三种需求对应三种行情,也对应三种风险——配额过剩可能导致CEA价格二次探底,CCER方法学收紧可能让林业碳汇“有价无市”,碳普惠过度金融化则可能重蹈“共享单车押金”的覆辙。

  四、2024—2026年展望:从“价格发现”到“价值捕获”
  展望未来三年,绿币交易行情将经历从“价格发现”到“价值捕获”的质变,技术层面,区块链溯源、物联网监测、AI核证将把绿币的“真实性”从年度核查升级为实时验证,降低欺诈风险;金融层面,碳期货、碳期权、碳掉期将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落地,为绿币提供“类大宗商品”的流动性;政策层面,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2026年全面实施,意味着中国出口企业需要为每吨钢铁多支付约70元人民币的“碳关税”,倒逼国内绿币价格与国际接轨。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绿币正在从“环境权益”演变为“数字资产”,2023年,新加坡元宇宙绿色交易所(MVGX)推出基于NFT的碳信用“碳中和通证”,允许投资者以0.1吨为单位拆分交易;特斯拉则在美国试点“车辆全生命周期碳账户”,车主每行驶1公里可获得0.0002吨“行驶碳汇”,可在合作加油站抵扣0.02美元/升的油费,当绿币渗透到每一次消费、每一次出行,价格就不再是“吨”的尺度,而是“克”的精度。
  结语
  十年前,绿币交易行情是环保主义者的“乌托邦”;十年后,它成了产业巨头的“资产负债表”,下一个十年,当绿币的计量单位从“吨”变成“克”,从“年度”变成“实时”,我们或许会发现:真正的行情不在交易所的屏幕上,而在每一度绿电、每一次低碳选择的微观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