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在创世区块里留下《泰晤士报》的头条标题,那行关于银行救助的讽刺文字,像一枚暗号,把比特币最初的“谁”牢牢锁定在一群密码朋克与极客身上,他们用电驴下载客户端,用CPU挖矿,把BTC当论坛积分互相打赏,那时的交易是“点对点”的理想实验,没有KYC,没有交易所,只有IRC频道里闪烁的公钥地址。
  短短三年后,Mt.Gox把比特币带进了真实世界的法币入口,2013年4月,塞浦路斯银行危机爆发,当地储户忽然发现账户被冻结,而比特币价格从30美元飙到266美元,恐慌的欧洲储户、避险的拉丁美洲富豪、以及最早一批华尔街叛逆者,第一次在同一根K线上相遇,比特币的“谁”开始分裂:一边是依旧信仰去中心化的极客,一边是嗅到套利机会的金融秃鹫。
  2017年的ICO狂潮把故事推向荒诞,白皮书只要出现“blockchain”就能在30分钟募到千万美元,中国大妈、韩国大学生、硅谷程序员、甚至委内瑞拉公务员,都在Telegram群里用谷歌翻译交流“to the moon”,那一年,全球加密货币钱包地址从1100万暴增至3100万,比特币链上活跃地址中,亚洲时段占比首次超过45%。“谁在交易”不再是一个身份问题,而是一场24小时不眠的流动性狂欢。
  2020年3月,美联储打开无限QE闸门,灰度信托的GBTC溢价一度高达40%,北美上市公司MicroStrategy用资产负债表买入4.25亿美元BTC,特斯拉随后宣布购入15亿美元,华尔街的对冲基金、家族办公室、甚至养老基金,开始把比特币放进另类资产配置的PPT,链上数据显示,单笔超过1000万美元的转账占比从2019年的3%升至2021年的28%,比特币的“谁”里,出现了穿西装的机构投资者,他们不再讨论私钥与节点,而是关心托管、审计与会计准则。
  2022年11月,FTX的轰然倒塌让“谁在交易”的答案短暂回到原点:链上分析师发现,危机当周,从交易所提币到自托管地址的比特币数量创历史纪录,单日超20万枚,散户重新记起“not your keys, not your coins”的古老箴言,伊朗、俄罗斯、朝鲜等国家层面的实体,被观察到利用混币器与跨链桥规避制裁;尼日利亚、土耳其、阿根廷的年轻人,把USDT和BTC当成对抗本币贬值的“数字美元”。
  2024年的今天,比特币现货ETF在美国、香港、欧洲陆续获批,贝莱德、富达、景顺等传统资管巨头把BTC拆成每股不到30美元的份额,卖给401(k)里的普通美国人,链上数据显示,持有0.1枚以下比特币的地址数量突破3800万,而持有1000枚以上的“鲸鱼”地址却降至2020年以来最低,看似更分散的筹码背后,是ETF托管人、交易所、清算银行构成的庞大金融机器——它们把私钥锁进冷存储仓库,把交易变成券商App里的一串数字。
  每当深夜的链上浏览器出现一笔从2010年沉睡地址转出的50枚BTC,论坛仍会沸腾:那是早期矿工在兑现,还是中本聪的幽灵在试探?比特币的“谁”从未停止流动,从极客到华尔街,从制裁名单上的国家到通胀中的普通人,从ETF的被动投资者到暗网的匿名买家,它像一面棱镜,把人性的贪婪、恐惧、理想与生存本能折射成无数光谱。
  当你在交易所界面点击“买入”时,屏幕背后可能是一位土耳其大学生用里拉对冲贬值,也可能是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在调整现金头寸,还可能是一条被写入智能合约的算法,正根据波动率自动调仓,比特币的答案永远是复数——谁在交易?答案是:每一个被现代金融叙事卷入的普通人,以及他们尚未被命名的下一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