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比特币白皮书问世时,很少有人能想到,短短五年后,全球超过七成的比特币交易会在一家名叫 Mt.Gox 的网站上完成,Mt.Gox 交易,一度是加密世界的代名词,也是无数早期玩家心中最闪亮的坐标,2014 年 2 月 7 日,网站突然暂停提币,随后一纸破产公告震惊全球:85 万枚比特币“消失”,按当时市价约 4.5 亿美元,按今天价格则超过 300 亿美元,Mt.Gox 交易,由此从神坛跌落,成为区块链史上最大的悬案之一。
Mt.Gox 的前身并非加密货币交易所,而是一家由 Jed McCaleb 在 2007 年创办的线上卡牌游戏交易平台,2010 年,McCaleb 读到比特币论坛的帖子后,仅用两周时间便把网站改造成比特币交易所,并于 2011 年将其卖给法国开发者 Mark Karpelès,此后,Mt.Gox 交易凭借先发优势、美元法币通道和相对友好的界面,迅速聚拢全球用户,2013 年 4 月,比特币价格首次突破 100 美元,Mt.Gox 的日成交额一度高达 2100 万枚比特币,占全网 70% 以上,那时的 Mt.Gox 交易,是无数极客、投机者和理想主义者共同的“圣地”。
辉煌背后早已暗流涌动,首先是技术债务:Mt.Gox 的代码最初由 McCaleb 仓促写成,缺乏严谨的审计;Karpelès 接手后虽多次修补,却始终未能解决“交易可锻性”漏洞,其次是管理混乱:员工不足十人,热钱包私钥长期放在联网服务器上,冷钱包管理流程更是形同虚设,2013 年底,Mt.Gox 交易频繁出现提现延迟,用户怨声载道,但 Karpelès 仍对外宣称“系统升级”,掩盖真相,直到 2014 年 2 月,一纸暂停提币公告击碎所有幻想,Mt.Gox 交易暂停运营,随后宣布破产。
破产后的调查持续了十年,日本警方、美国 FBI、民间黑客组织纷纷介入,最终确认 65 万枚比特币因黑客攻击被盗,另有 20 万枚被 Mt.Gox 自己“误操作”转入冷钱包,2018 年,东京地方法院启动民事再生程序,债权人开始漫长的索赔之路,2023 年,日本信托机构宣布分批偿还,首批 14.2 万枚比特币已于 2024 年 5 月完成分发,对于当年以 480 美元价格买入、如今却可获 6 万美元等值赔偿的早期用户而言,Mt.Gox 交易既是噩梦,也是意外之财。
Mt.Gox 交易的崩塌,直接催生了今天的行业规范,2014 年后,冷钱包多签、定期审计、储备证明、保险基金成为头部交易所的标配;各国监管机构陆续出台牌照制度,日本更是推出《资金结算法修正案》,将加密货币交易纳入法律框架,可以说,没有 Mt.Gox 交易的血淋淋教训,就没有 Coinbase、Kraken、Binance 等平台的合规化进程。
Mt.Gox 的域名已重定向到“Mt.Gox 信托”页面,首页写着:“我们正在为债权人完成最后的清算。”而比特币也从当年 400 美元涨到 6 万美元,市值突破 1.2 万亿美元,回望 Mt.Gox 交易,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技术乌托邦的脆弱,也照出了人性贪婪与救赎的交织,有人说,Mt.Gox 交易是比特币的“切尔诺贝利”;也有人说,它是加密世界的“成人礼”,无论如何,Mt.Gox 交易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一家网站的兴衰,成为区块链时代最深刻的注脚:代码即法律,但法律之外,还有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