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BTC)的交易记录存储于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网络中,不少用户好奇能否对这些交易记录进行更改,从技术原理来看,BTC交易记录的更改面临着区块链底层机制的多重约束。
区块链以“区块+链式结构”存储交易数据:每个区块包含多笔交易记录,并通过哈希值与前一个区块永久关联,哈希算法的“雪崩效应”决定了:若某区块的交易记录被篡改,其哈希值会彻底改变,导致后续所有区块的哈希验证失效,要让篡改后的记录被网络认可,篡改者需重新计算该区块及所有后续区块的哈希值——这需要占据全网超51%的算力(即“51%攻击”)。
BTC的全网算力极为分散且规模庞大,发动51%攻击的成本(如硬件、电力、时间)远超篡改交易的潜在收益,以2023年的数据为例,BTC全网算力超400EH/s,单台顶级矿机算力不足100TH/s,攻击者需控制数百万台矿机,这在经济和技术层面均不具备可行性。
即便理论上存在攻击可能,篡改交易也会破坏区块链的信任基础:节点会拒绝无效区块,引发硬分叉,导致BTC生态分裂、币价暴跌,BTC的交易记录本质上具备“不可逆性”——这种设计既保障了资产交易的安全性,也成为加密货币信任机制的核心支柱。
(全文约5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