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各类虚拟货币及相关“钱包”应用层出不穷,需要明确的是,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任何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服务的行为均涉嫌违法,所谓“比特派钱包”等工具,本质上是为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提供技术支持,其使用不仅不受法律保护,还可能面临极大的法律风险和财产损失。
国家政策明确禁止虚拟货币交易炒作
中国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态度始终明确且坚决,2021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指出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通知强调,任何金融机构、支付机构等不得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服务,个人参与虚拟货币交易面临法律风险,且资金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此后,各地监管部门持续加大对虚拟货币交易炒作的打击力度,包括关闭相关交易平台、处置为虚拟货币提供“挖矿”和交易服务的企业、警示个人投资者远离虚拟货币交易等,这些政策的核心目的,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防范虚拟货币带来的洗钱、非法集资、诈骗等风险。
“虚拟货币钱包”的本质与风险
以“比特派钱包”为代表的所谓“虚拟货币钱包”,其主要功能是存储、转账虚拟货币,本质上是为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提供技术工具,这类工具通常由境外机构开发运营,不受中国监管部门管辖,存在以下多重风险:
-
法律风险:根据国家规定,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信息中介、交易撮合、支付结算等服务均属违法,使用“虚拟货币钱包”进行交易,可能涉嫌参与非法金融活动,面临法律责任,若涉及大额交易或跨境资金流动,还可能触犯洗钱罪、非法经营罪等刑事法律。
-
财产安全风险:虚拟货币价格波动剧烈,缺乏实际价值支撑,其交易纯属投机行为,投资者极易遭受重大损失。“虚拟货币钱包”的运营主体不受中国法律监管,一旦平台跑路、黑客攻击或出现技术故障,用户资金无法追回,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虚拟货币交易所被盗、倒闭的案例屡见不鲜,投资者血本无归的情况时有发生。
-
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使用“虚拟货币钱包”时,用户通常需要提供个人身份信息、银行账户信息等敏感数据,这些信息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导致电信诈骗、身份盗用等问题,境外平台的数据安全标准参差不齐,用户信息泄露风险远高于合法金融机构。
远离虚拟货币,选择合法金融渠道
面对虚拟货币的诱惑,公众应保持清醒认识:虚拟货币不是法定货币,不具有法偿性和强制性,其交易炒作活动严重扰乱经济金融秩序,损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我国合法的投资渠道包括股票、债券、基金、银行理财等,这些渠道受国家监管,资金安全和投资者权益有明确保障。
监管部门多次提醒,任何声称“虚拟货币有实际价值”“能稳定盈利”的宣传均为虚假信息,背后往往隐藏着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个人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自觉抵制虚拟货币交易炒作,不参与任何相关活动,不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资金、技术支持或宣传推广。
监管部门持续强化风险防控
为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监管部门始终保持对虚拟货币交易炒作的高压态势,加强对境内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挖矿”企业的清理整治,切断相关资金流转渠道;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教育等方式,普及虚拟货币风险知识,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
金融机构、支付机构等也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对涉及虚拟货币的资金交易进行监测和拦截,从支付环节遏制虚拟货币交易炒作,任何试图规避监管、通过“地下钱庄”“跨境转账”等方式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资金通道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厉惩处。
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是一场“击鼓传花”的骗局,最终必然导致大多数参与者蒙受损失,参与虚拟货币交易不仅无法获得法律保护,还可能承担法律责任,面对各类虚拟货币及相关工具,公众应坚决说“不”,自觉远离非法金融活动,选择合法合规的投资渠道,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金融市场环境。
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脱离实际价值、承诺高额回报的投资,本质上都是风险陷阱,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才是对个人财产安全最负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