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深冬的一个清晨,上海市民李明(化名)的手机被五十多条未读消息淹没,微信对话框里,昔日客气的亲戚们发来措辞尖锐的质问:“我的20万怎么提不出来?”“小张说交易所打不开了,你是不是骗我们?”窗外的梧桐叶落满冰冷的地面,李明盯着屏幕上“无法连接服务器”的提示,瘫坐在椅子上——他帮17位亲友在“环球币交所”代买的虚拟货币,随着这家平台的突然“跑路”,化作了一串无法兑现的数字。
熟人网络中的“投资捷径”
在加密货币市场野蛮生长的几年里,像李明这样的“代买者”并非个例,42岁的他在一家IT公司做运维,因偶然接触区块链技术而成为亲友眼中的“行业专家”,2021年比特币价格突破6万美元时,邻居王阿姨拿着养老钱找上门,恳请他帮忙注册交易所账户;表弟刚毕业创业,想把启动资金换成“涨幅快的新币”;就连退休的父亲也动员老同事凑了80万,委托他“打理资产”。
“当时觉得只是举手之劳。”李明回忆道,他通过“环球币交所”的推荐链接注册账号,平台宣称由“海外金融巨头控股”,提供“保本理财”和“一键跟单”服务,为了方便管理,他用自己的身份信息注册了主账户,再将亲友资金集中充值,兑换成USDT后买入各种山寨币,平台初期提现流畅,甚至会返还1%的“推荐奖励”,这让更多人放下戒心,短短半年内委托金额累计达370万元。
崩塌前的最后狂欢
2023年9月,“环球币交所”突然推出“中秋理财计划”:存入10万元以上可获得每日0.5%的收益,邀请新用户还能解锁“杠杆交易权限”,李明的手机每天收到平台推送的“暴富故事”:“某用户投入50万,三个月本息翻倍”“新币XXX上线即涨300%”,此时比特币价格已跌至2万美元区间,但平台内的山寨币价格却逆势飙升,K线图上的红色曲线让投资者陷入狂热。
退休教师陈女士抵押了房产,将150万全部转入李明的账户。“小李,你帮我多买点那个‘星际币’,客服说下个月就能上大交易所。”她不知道的是,这些虚构的数字货币价格,正被平台后台随意操控,10月中旬,李明发现账户里的“星际币”突然无法转至其他钱包,客服解释为“系统升级”,却在夜间悄悄修改了交易规则——提现需满足“28天内交易满50笔”的新条件。
跑路潮中的多米诺骨牌
11月27日清晨,“环球币交所”的APP突然闪退,官网变成空白页面,李明尝试拨打客服电话,听筒里传来的只有忙音,他登录区块链浏览器查询,发现平台所谓的“冷钱包地址”从未有过真实资金流入记录——这从头到尾就是一场庞氏骗局,微信群里瞬间炸开了锅,有人开始人肉搜索平台客服的信息,有人拿着转账记录到派出所报案,更多人则围堵在李明家门口,要求他“赔钱”。
这场风波并非孤例,据区块链安全公司PeckShield统计,2023年全球有超过200家加密货币交易所卷款跑路,涉案金额高达120亿美元,这些平台往往披着“去中心化”“高收益”的外衣,通过熟人推荐构建信任网络,最终在吸纳足够资金后关闭服务器,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代买者”作为资金流转的枢纽,往往成为受害者发泄愤怒的首要目标。
无法追责的困局
在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的接待室里,李明提交了厚厚一叠转账记录,民警告诉他,这类案件侦办难度极大:“平台服务器在境外,嫌疑人使用虚拟身份,资金通过混币器洗白后流向不明。”更棘手的是法律关系的界定——李明与亲友之间没有签订书面委托协议,部分转账备注为“借款”,这让民事追责陷入困境。
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鑫指出:“代买行为可能构成委托合同关系,但若代买者存在过错(如未核实平台资质、推荐高风险产品),需承担赔偿责任。”现实中,多数代买者与受害者是亲友关系,往往在愧疚与压力下选择卖房、借贷来垫付损失,李明的父亲因无法面对老同事的指责突发脑溢血,至今仍在医院抢救。
虚拟货币投资的生存指南
这场由“代买”引发的悲剧,折射出加密货币市场的野蛮生长与监管滞后,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曾多次发文警示虚拟货币交易风险,强调“任何金融活动都必须依法依规开展”,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建立正确的风险认知迫在眉睫:
警惕“保本高收益”陷阱,正规金融产品不会承诺固定回报,年化收益率超过10%就需高度警惕,拒绝委托代买,虚拟货币交易账户实行实名制,转借、共用账户不仅违反平台规则,还可能卷入洗钱等违法活动,选择合规渠道,目前我国禁止任何虚拟货币的代币发行融资和交易活动,投资者应远离各类境外交易平台。
夜幕降临时,李明仍在整理报案材料,手机里弹出表弟发来的消息:“哥,钱我不要了,你别太自责。”窗外的霓虹闪烁,映照着他布满血丝的眼睛,这场因信任而起的财富幻梦,最终以最残酷的方式惊醒了所有人——在缺乏监管的灰色地带,任何贪婪与侥幸,都可能让普通人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数字货币的浪潮仍在翻滚,但对于那些被卷入漩涡的家庭来说,破碎的信任与消失的积蓄,或许需要用一生来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