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比特币等虚拟货币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在社交媒体、游戏社群甚至校园中,“比特币投资”“虚拟货币暴富”等话题不时出现,一些未成年人也开始好奇:自己能否参与比特币交易?无论是从法律规定、风险特性还是成长需求来看,未成年人参与比特币交易都存在多重隐患,绝非可行之选。

法律红线:未成年人参与比特币交易的合法性困境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比特币交易在我国本身就处于法律监管的灰色地带,而未成年人参与其中更是直接触碰法律与监管的红线。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2013年发布的《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及2021年《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并非法定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其交易炒作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监管部门明确禁止任何金融机构、支付机构等参与虚拟货币交易,也严禁个人和企业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服务,这意味着,比特币交易在我国本身不受法律保护,参与交易可能面临资金损失、平台跑路等风险,而未成年人作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根据《民法典》,8周岁以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8-18周岁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参与交易的行为本身就可能因“缺乏相应民事行为能力”而无效,权益更无从保障。

从国际范围看,即使在部分允许虚拟货币交易的国家,也普遍设置了严格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美国要求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和风险评估,未成年人因不具备独立经济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通常被排除在交易资格之外,日本则明确规定,虚拟货币交易需通过持牌机构进行,且机构必须对用户年龄、资产状况等进行审核,未成年人参与属于违规行为。无论国内外,法律与监管对未成年人参与高风险金融活动的限制,本质上是对其权益的保护,而比特币作为波动性极强、监管极不完善的交易标的,自然更不可能向未成年人开放。

风险深渊:未成年人难以承受的交易代价

抛开合法性问题,比特币交易本身的高风险特性,也远超未成年人的认知与承受能力。

比特币价格的剧烈波动是公认的事实,2021年11月,比特币价格一度飙升至6.9万美元/枚,而仅半年后的2022年6月,便暴跌至1.7万美元/枚,跌幅超75%;2023年以来,其价格又在2万美元至4万美元之间大幅震荡,这种“过山车式”的波动,即使是专业投资者也难以驾驭,而未成年人缺乏对金融市场的基本认知,往往容易被“短期暴富”的虚假宣传吸引,忽视背后的巨大风险,更值得警惕的是,比特币交易缺乏涨跌停板限制,单日跌幅可能超过20%,一旦判断失误,未成年人投入的资金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幅缩水甚至清零。

更隐蔽的风险在于交易环境的不规范,由于我国严禁虚拟货币交易,相关平台多为境外非法平台,这些平台不受国内监管,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部分平台可能是“杀猪盘”,以“高收益”为诱饵骗取用户资金后跑路;部分平台可能泄露用户个人信息,导致未成年人面临诈骗、勒索等威胁;还有平台可能被用于洗钱、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未成年人一旦参与,甚至可能无意中卷入刑事案件,此前媒体报道过的“中学生用压岁钱买比特币被骗10万元”“未成年人被诱导参与虚拟货币传销”等案例,无不印证了这一点——未成年人的风险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尚未成熟,在鱼龙混杂的虚拟货币交易市场中,几乎等同于“裸奔”

成长迷途:虚拟货币交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潜在冲击

从成长角度看,未成年人参与比特币交易,还可能对其价值观、消费观和心理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未成年人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比特币交易中弥漫的“投机主义”“一夜暴富”思维,容易扭曲其对财富的认知,正常的财富积累需要通过劳动、知识和长期努力实现,而虚拟货币交易宣扬的“低付出高回报”,可能让未成年人产生“走捷径”“赌一把”的心态,进而轻视学习、忽视脚踏实地的努力,现实中,已有学生为“炒币”逃课、熬夜盯盘,甚至挪用父母的积蓄,最终不仅没赚到钱,反而荒废了学业,破坏了家庭关系。

虚拟货币交易的“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特性,可能让未成年人模糊对“规则”的认知,在正规金融市场中,交易需要遵守法律法规、接受监管约束,而比特币交易常被包装成“自由”“无监管”的领域,这可能误导未成年人认为“规则是可以突破的”“法律是可以规避的”,从而削弱其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这种认知偏差若延伸到生活中,可能导致其在其他领域也试图“钻空子”“走捷径”,埋下违法犯罪的隐患。

从心理健康角度看,比特币价格的剧烈波动容易引发未成年人的情绪失控,涨时狂喜、跌时焦虑,长期处于这种极端情绪中,可能导致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抑郁等心理问题,更严重的是,若因交易亏损产生巨额债务(如通过借贷、透支参与交易),未成年人可能因无法承担压力而做出极端行为,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守护防线: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协同引导

面对虚拟货币交易对未成年人的潜在诱惑,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构建守护防线。

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承担起首要责任,要加强对孩子的金钱观教育,明确告知虚拟货币交易的风险和违法性,引导其树立“劳动创造价值”“理性看待财富”的观念;要关注孩子的消费行为和网络活动,避免其接触不良金融信息,同时妥善保管自己的支付密码、银行卡信息,防止孩子偷偷使用家庭资金参与交易。

学校应将金融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案例分析、风险警示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虚拟货币的本质、监管政策和典型骗局,提升其风险识别能力,可以结合“防范电信诈骗”“远离非法金融活动”等主题班会,用真实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虚拟货币交易的危害,而不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论说教。

社会层面,监管部门需持续加大对虚拟货币交易的打击力度,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的宣传诱导行为,社交平台、游戏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严禁发布虚拟货币交易广告或“暴富”案例,阻断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的渠道,媒体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多宣传理性投资、合法理财的知识,减少对虚拟货币“造富神话”的渲染,营造健康的金融环境。

比特币交易不是“投资风口”,更不是未成年人可以涉足的领域,它既不受法律保护,又充满价格波动、平台诈骗、信息泄露等多重风险,还可能扭曲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影响其身心健康,对于未成年人而言,现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的三观,而非沉迷于虚拟货币的“暴富幻想”,家庭、学校和社会需形成合力,为未成年人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引导他们远离虚拟货币交易,在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成长,毕竟,真正的“财富”,从来不是靠投机得来的,而是靠脚踏实地的努力和长期积累的能力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