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区块链技术与数字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一批具有前瞻视野的创新者正以实干精神推动行业变革,作为通数交易所联合创始人,李默(化名)与团队始终坚信,技术的终极目标是服务实体经济,而交易所作为数字资产流通的核心枢纽,更应肩负起“合规筑基、创新赋能”的使命,从创业初期的三人团队到如今覆盖全球20余个国家的金融科技平台,通数交易所的成长轨迹,正是中国新一代金融科技创业者拥抱变革、坚守初心的缩影。

洞察趋势:从“技术信徒”到“生态构建者”

“2017年,当我们决定投身区块链行业时,市场还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多数交易所沉迷于流量争夺,却忽视了技术安全与合规根基。”李默在回忆创业初心时坦言,彼时,他与另两位联合创始人——一位来自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专家,一位深耕分布式系统的技术极客——达成共识:数字资产交易的核心竞争力,永远在于“信任”二字。

通数交易所的诞生,源于对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团队早期调研发现,超过68%的用户最关注平台的资产安全与合规资质,而非短期收益,他们将“技术合规双轮驱动”作为核心战略:自主研发分布式冷钱包系统,通过“三层加密+多签授权”机制确保用户资产安全;率先在行业内建立“合规准入门槛”,对上线资产实施穿透式审核,拒绝空气币与传销项目。“我们宁愿慢一点,也要让用户每一笔交易都安心。”这是李默在内部会议中常说的话。

随着行业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发展”转型,通数交易所的先发优势逐渐显现,2020年,平台获得美国MSB、加拿大MSB等多国金融牌照,并与全球顶尖审计机构合作,实现资金流向全透明,截至2023年,通数交易所累计交易额突破3000亿美元,用户数超500万,跻身全球交易所Top 20行列。

创新突围:以“技术普惠”重构金融服务边界

“交易所不应只是‘炒币平台’,而应成为链接传统金融与数字经济的桥梁。”在李默看来,区块链技术的价值远不止于加密货币交易,其分布式、不可篡改的特性,有望解决传统金融服务中的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等痛点。

基于这一理念,通数交易所近年来持续拓展业务边界:推出面向中小企业的“链上融资服务”,通过数字资产质押帮助企业快速获得流动性;开发去中心化交易模块(DEX),让用户掌握资产控制权;上线“Web3.0生态孵化计划”,为优质区块链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与资源对接。“我们曾帮助一家新能源企业通过数字资产确权实现跨境贸易结算,将原本需要3天的流程缩短至2小时,成本降低60%。”李默举例道,眼中闪烁着对技术赋能实体的热忱。

团队还敏锐捕捉到“监管科技”(RegTech)的发展机遇,自主研发智能合规系统“数盾”,实现KYC/AML流程自动化,并能实时监测异常交易,这套系统不仅成为通数交易所的核心竞争力,还被多家金融机构采购,推动行业合规水平整体提升。

坚守初心:在变革中平衡创新与责任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技术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拷问,作为行业参与者,李默始终强调“创新不能突破底线”,2022年加密市场剧烈波动期间,许多交易所因盲目加杠杆陷入危机,通数交易所却凭借“零杠杆、强风控”的稳健策略,成为少数未出现挤兑的平台之一。“用户把资产交给我们,就是把信任交给我们,越是市场恐慌时,越要守住风险底线。”李默表示,团队每年将营收的20%投入风控技术研发,建立了覆盖“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处置”的全链条风险管理体系。

在推动行业良性发展方面,通数交易所亦不遗余力:联合高校成立区块链研究院,培养复合型人才;发起“数字金融素养提升计划”,通过线上课程与线下讲座普及区块链知识;积极参与行业自律组织,推动《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合规指南》的制定。“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我们愿意做那个‘搭台子’的人。”

面向未来:在全球化浪潮中锚定中国坐标

谈及未来规划,李默将目光投向了“技术全球化与合规本地化”的融合。“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能力全球瞩目,我们希望将通数交易所打造成‘中国技术、全球标准’的标杆。”团队正加大在AI算法交易、绿色区块链等前沿领域的投入,并计划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本地化运营中心,助力跨境数字贸易结算。

“创业这些年,我最深的体会是:真正的创新者,既要抬头看天,洞察趋势;也要低头走路,夯实根基。”李默说,通数交易所的名字中,“通”代表链接与普惠,“数”代表技术与数据,这两个字既是团队的初心,也是对未来的承诺,在数字经济重构全球金融格局的今天,这位联合创始人与他的团队,正以务实与远见,在时代浪潮中书写属于中国金融科技的新篇章。

(全文约1500字)

:文中人物“李默”为化名,相关数据为行业合理推演,旨在呈现创业者群体的共性特征与行业发展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