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交易中,"maker"与"taker"是两个高频出现的术语,多数交易者都知道,maker(挂单者)因提供流动性通常享受更低的手续费,甚至部分交易所会对maker返还奖励;而taker(吃单者)因消耗流动性,手续费率更高,但近期不少交易者反馈:"明明做的是maker交易,却好像付了两次手续费?"这种"隐形成本"从何而来?是个别现象还是行业普遍规则?本文将深入拆解maker交易中"两次手续费"的底层逻辑,帮助交易者识别成本陷阱。
先搞懂基础:maker与taker的手续费本质
要理解"两次手续费"的争议,需先明确maker交易的核心定义,在订单簿交易模式中,当你挂出一个限价单(如"以10000美元买入BTC"),且该价格未与当前订单簿中的对手单立即成交时,你的订单会被列入订单簿等待匹配,此时你就是"maker"——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反之,若你挂出的订单(通常是市价单)直接与订单簿中已存在的订单成交,你就是"taker"——消耗了市场流动性。
传统上,交易所为鼓励maker提供流动性,会对maker收取更低的手续费(如0.02%),部分平台甚至对maker实行"负手续费"(即返还);而taker手续费通常更高(如0.05%),这种"maker优惠"让许多交易者形成认知:maker交易成本更低。
但现实中,"手续费"的定义并非只有"交易手续费"一种,当交易场景从单一订单簿扩展到跨平台套利、衍生品行权、流动性池操作时,maker交易可能涉及显性手续费+隐性手续费的双重支出,这就是"两次手续费"的根源。
场景拆解:哪些情况下maker会支付两次手续费?
跨平台套利:maker双单的"双向成本"
跨平台套利是高频交易者常用策略:当不同交易所同一资产出现价差时,在低价平台挂maker买单,在高价平台挂maker卖单,等待价差收敛后双边成交获利。"两次手续费"就成了必然成本。
交易者发现交易所A的ETH价格为1800美元,交易所B为1820美元,价差20美元,于是在A挂1800美元的限价买单(maker),在B挂1820美元的限价卖单(maker),当市场价格波动至1810美元时,A的买单与B的卖单同时成交:A平台收取maker买入手续费(假设0.02%),B平台收取maker卖出手续费(假设0.02%),虽然单次交易是maker费率,但"一买一卖"两次maker操作,合计产生两次手续费。
这种场景下,交易者若忽略双边手续费,可能导致"价差覆盖不了成本"的亏损,以10 ETH套利为例:A买入成本1800×10=18000美元,手续费18000×0.02%=3.6美元;B卖出收入1820×10=18200美元,手续费18200×0.02%=3.64美元,总手续费7.24美元,若价差仅200美元(10×20),实际利润为200-7.24=192.76美元,而非直观的200美元。
部分成交+撤单:被忽略的"撤单隐性费"
多数交易者认为"撤单免费",但在部分场景下,maker挂单后的"部分成交+撤单"操作,可能产生隐性手续费。
交易者在某交易所挂出100 BTC的限价卖单(maker,价格30000美元),但市场需求不足,仅成交50 BTC,剩余50 BTC未成交,若交易者因价格波动需要撤单,部分交易所会对"大额未成交撤单"收取费用——尤其在高频交易场景中,为防止"订单垃圾"(频繁挂撤单干扰市场),交易所可能设置"撤单费率"(如0.01%)或"撤单次数限制",交易者需支付:①50 BTC成交的maker卖出手续费(30000×50×0.02%=300美元);②50 BTC撤单的隐性费用(30000×50×0.01%=150美元),合计两次费用,总成本450美元,高于单纯成交的300美元。
更隐蔽的是,部分交易所虽不直接收取撤单费,但会通过"maker手续费阶梯"间接提高成本:频繁撤单的账户可能被归类为"非友好maker",手续费率从0.02%上调至0.03%,变相增加了后续maker交易的成本。
衍生品行权:期权/期货的"结算二次费"
在衍生品交易中,maker挂单的"两次手续费"更为常见,尤其是期权和期货的行权环节。
以期权为例:当交易者作为maker挂出"看涨期权卖出单"(即成为期权卖方),成交时需支付maker交易手续费(如0.05%),若到期时买方选择行权,交易所会对行权过程收取"结算手续费"(通常按合约名义价值的0.01%-0.03%收取),卖方实际支付了"挂单成交费+行权结算费"两次费用。
交易者卖出1张BTC看涨期权(行权价35000美元,合约乘数0.1 BTC),成交时名义价值35000×0.1=3500美元,maker手续费3500×0.05%=1.75美元,到期时BTC价格36000美元,买方行权,交易所收取结算手续费3500×0.02%=0.7美元,合计手续费2.45美元,而非仅1.75美元。
期货合约的"移仓换月"也可能产生类似成本:当maker在当前主力合约挂单成交(支付一次手续费),临近交割时需平仓并在次主力合约重新挂单(再次支付手续费),形成"两次手续费"。
流动性池做市:DEX中的"进出双费"
在去中心化交易所(DEX)的流动性池做市中,maker的"两次手续费"表现为"入池费+出池费"。
DEX的流动性池本质是"去中心化订单簿",用户将两种资产按比例存入池中(如USDC/ETH池),即成为maker,通过交易滑点和手续费分成获利,但部分DEX会对"入池"和"出池"操作收取费用:入池时可能收取0.01%的资产转换费(将两种资产按比例调整),出池时收取0.05%的赎回费(防止短期套利者频繁进出)。
用户向某DEX的USDC/ETH池存入1000 USDC和0.5 ETH(当前ETH价格2000 USDC),入池时平台收取0.01%的调整费:1000×0.01%=0.1 USDC,0.5×2000×0.01%=0.1 USDC,合计0.2 USDC,半年后赎回时,平台收取0.05%的出池费:假设此时资产增值至1100 USDC和0.55 ETH(价值1100+0.55×2000=2200 USDC),出池费2200×0.05%=1.1 USDC,入池+出池合计1.3 USDC手续费,若期间交易分成收益仅1 USDC,反而亏损0.3 USDC。
高频做市策略:订单循环的"累积成本"
专业做市商(如量化基金)的高频挂单策略,看似单次maker手续费低,但"订单循环"会导致手续费累积,形成"隐性两次费"。
高频做市商通常通过"挂单-成交-再挂单"的循环提供流动性:在BTC价格20000美元挂买单,成交后立即在20010美元挂卖单,形成"低买高卖"的价差获利,但每次挂单成交都需支付maker手续费,若一天内循环100次,单次手续费0.02%,总手续费率则达到0.02%×100=2%,远超单次交易成本。
更关键的是,若市场波动导致部分订单"挂单后未成交需撤单",叠加撤单隐性成本(如手续费阶梯上调),实际成本可能更高,这种"高频循环+隐性成本"的组合,让做市商面临"赚了价差,亏了手续费"的困境。
如何避免maker交易的"两次手续费"陷阱?
"两次手续费"并非maker交易的必然成本,而是特定场景下的隐性支出,交易者可通过以下策略降低风险:
选择"零撤单费+maker返佣"平台
优先选择明确承诺"撤单免费"且对maker有手续费返还的交易所(如Binance、OKX等主流平台),减少部分成交后的撤单成本,Binance对maker的现货交易手续费低至0.02%,且无撤单费,适合普通交易者。
优化套利策略:单边maker+单边taker
跨平台套利时,可尝试"低价平台maker挂单+高价平台taker市价成交",避免双边maker挂单的两次手续费,在交易所A挂maker买单,当价差达到阈值时,立即在交易所B以taker市价卖单成交,虽taker费率高(0.05%),但仅支付一次手续费,适合价差较大的场景。
衍生品交易前算清"全周期成本"
参与期权、期货交易时,需提前查看交易所的"结算规则",将行权费、移仓费等纳入成本计算,Deribit期权的行权结算费为0.02%,交易者需确保期权费收入覆盖"挂单费+结算费"后仍有利润。
DEX流动性池选择"单币入池+零出池费"协议
部分DEX(如Uniswap V3)支持"单币入池"(无需按比例存入两种资产),且无出池费,仅在交易时收取0.05%-1%的手续费分成(由交易者支付,做市商获得),选择这类协议可避免"入池+出池"的双重费用。
高频做市控制"订单循环频率"
高频做市商需通过回测优化挂单价差和循环频率,避免过度交易导致手续费累积,当市场波动率低时,可降低循环频率,提高单笔价差,确保单次利润覆盖手续费。
理性看待maker交易的"成本-收益"
maker交易的"两次手续费"本质是"场景化成本"——并非交易所的"霸王条款",而是跨平台、衍生品、高频策略等复杂交易场景下的必然结果,对普通交易者而言,maker交易仍是低成本获取流动性的优选;但对专业交易者(套利者、做市商、衍生品玩家),需建立"全周期成本思维",将显性手续费、隐性手续费、时间成本等纳入考量。
交易的核心是"收益覆盖成本",无论是maker还是taker,只有清晰识别每一分成本的来源,才能在复杂的市场中真正实现"低买高卖"的盈利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