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下称“924通知”),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要求“任何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投资虚拟货币及相关衍生品,违背公序良俗的,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这一政策如同一声惊雷,让全球加密货币市场陷入震荡——随后数月,Coinbase、Kraken、Binance等国际知名交易所相继宣布“不对中国开放”或限制中国用户访问,一场“围墙”内外的博弈正式拉开序幕。

监管的“防火墙”:为何要关闭中国大门?

中国监管层对虚拟货币的态度并非突然转向,早在2017年,央行就禁止了ICO(首次代币发行)和虚拟货币交易所的国内运营;2021年的“924通知”更是将监管升级到“全链条禁止”,背后的逻辑清晰:虚拟货币的“去中心化”“匿名性”特性,使其成为洗钱、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温床”,比如2019年爆发的“Plustoken”诈骗案,涉及金额达200亿元,受害者超过200万人,正是利用虚拟货币的匿名性进行跨境作案,虚拟货币价格波动剧烈(如比特币价格曾在2021年一年内涨幅超70%,随后暴跌60%),普通投资者缺乏风险承受能力,容易遭受重大损失,监管的核心目标,是“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金融稳定”。

平台的“选择题”:遵守规则还是流失用户?

对于国际交易所而言,“不对中国开放”是权衡利弊后的必然选择,中国是全球加密货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据CoinGecko数据,2021年之前,中国用户占全球加密货币交易量的15%以上,但“924通知”明确要求,“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中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样属于非法金融活动”,若违反规定,交易所可能面临巨额罚款、资产冻结甚至法律诉讼,比如Coinbase在2021年10月明确表示:“不接受中国居民的注册,已有的中国用户需在11月前完成提现。”Binance虽未完全禁止中国用户,但也限制了人民币交易,并关闭了中国地区的服务节点,对平台而言,失去中国市场固然可惜,但遵守当地法律是长期生存的前提。

用户的“困境”:翻墙还是离场?

政策出台后,中国用户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放弃虚拟货币投资,要么通过VPN等方式访问海外交易所,但后者充满风险:“翻墙”本身违反中国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海外交易所的资金安全无法保障——比如2022年,FTX交易所倒闭,导致全球投资者损失达80亿美元,其中不少中国用户因无法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只能自认倒霉;海外交易所的“KYC(了解你的客户)”流程对中国用户并不友好,很多用户因无法提供有效身份信息,导致账号被封、资金无法提现。

未来的“破局”:规范与创新的平衡

“不对中国开放”的币交易所,本质上是监管与市场的一次“碰撞”,但碰撞并非终点,而是寻找“规范与创新平衡”的起点,中国监管层可能会推出更加明确的虚拟货币监管框架——比如对虚拟货币的“商品属性”进行界定,允许合规的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在监管下运营;国际交易所也在探索“中国特色”的服务模式——比如Binance推出的“Binance China”,专注于区块链技术研发,而非虚拟货币交易,中国在区块链技术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比如央行数字人民币已在全国多个城市试点),未来可能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虚拟货币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当币交易所关上中国大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限制”,更是“规范”的开始,对用户而言,理性对待虚拟货币投资,远离非法交易,才是保护自己的最佳方式;对平台而言,遵守当地法律,探索合规模式,才能实现长期发展;对监管层而言,完善监管框架,平衡“风险防控”与“创新发展”,才能让虚拟货币市场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这场三方角力,最终将推动全球加密货币市场走向更加成熟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