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韩国金融服务委员会(FSC)一纸公告,宣布自当年7月起全面禁止境内所有未经许可的加密货币交易所运营,消息一出,比特币价格应声下跌7%,韩国本土交易所Upbit、Bithumb的韩元交易对瞬间蒸发近三成流动性,这场被外媒称为“韩国版加密禁令”的风暴,不仅让投资者措手不及,也再次把“监管与创新的边界”推上全球舆论的风口浪尖。
韩国并非第一次对虚拟货币动刀,早在2021年,首尔就要求所有交易所必须获得“实名制账户”合作银行,并实施严格的反洗钱(AML)审查;2023年,韩国又通过《虚拟资产用户保护法》,将交易所准备金率、冷热钱包比例、内部交易监控等细节纳入法律,这些渐进式监管并未遏制投机狂潮:2023年第四季度,韩国散户在加密货币上的杠杆交易规模突破55万亿韩元,占全国证券交易量的40%,当“泡菜溢价”再度飙升至20%以上,监管者终于祭出“禁止交易所”这一终极武器。
“韩国禁止交易所”并非简单的一刀切,FSC的细则显示,只有符合“资本充足率3%以上、客户资金隔离、第三方审计”等七项硬指标的持牌平台才能继续营业,其余200余家中小交易所将在六个月内清退,此举被解读为“以禁促整”,通过淘汰高杠杆、高风险的边缘平台,把市场集中到少数合规巨头手中,韩国央行行长李昌镛在国会听证会上直言:“我们不想扼杀区块链,但必须先把赌场关起来,再谈科技金融的未来。”
禁令宣布后的48小时,韩国最大交易所Upbit紧急召开记者会,承诺追加1亿美元投资者保护基金,并与新韩银行升级实名认证系统;而中小交易所则哀鸿遍野,一家名为BitPeople的中型平台创始人匿名向媒体透露:“我们80%的用户资产在公告当天被提走,技术团队已经连夜准备迁往迪拜。”韩国本土的NFT、GameFi项目开始寻求海外发行,社区里“去韩国化”成为热词。
国际市场的连锁反应同样剧烈,美国Coinbase、日本bitFlyer迅速推出韩语客服,试图承接外流资金;新加坡金管局则借机宣传“友好监管”,欢迎韩国团队落户,更耐人寻味的是,韩国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公开批评禁令“扼杀创新”,并承诺若在明年大选中获胜,将推动“监管沙盒2.0”,允许持牌交易所在可控范围内重启杠杆产品。
从2017年关闭ICO到2024年禁止交易所,韩国在加密货币监管上始终走在全球最激进的一端,支持者认为,这是防止“全民炒币”重演、保护普通投资者的最后防线;反对者则警告,禁令可能把创新者推向监管洼地,最终让韩国错失Web3时代的船票,无论如何,“韩国禁止交易所”已经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各国在效率与稳定、创新与风险之间的艰难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