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 1 月 3 日,中本聪在芬兰赫尔辛基的一台小型服务器上挖出了比特币的创世区块,标志着比特币网络的正式诞生,在最初的十个月里,比特币更像是一场极客之间的“单机游戏”——链上只有矿工自己给自己转账的 coinbase 交易,没有真正的“买卖”,比特币最早如何交易?答案藏在 2009 年 10 月 12 日的一封邮件里:一位昵称为“New Liberty Standard”的美国程序员在 Bitcointalk 论坛发帖,宣布可以用 PayPal 以 1 美元兑换 1309.03 BTC 的价格购买比特币,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报价,也是比特币第一次被赋予“法币价格”,为了完成这笔交易,买家需要把美元打到 New Liberty Standard 的 PayPal 账户,他再手动把钱包文件里的相应数额通过命令行发送到买家提供的地址,整个过程没有网页、没有图形界面,只有黑底白字的终端窗口和一行行晦涩的代码。
这种原始的交易方式很快暴露出两个致命缺陷:第一,PayPal 可以撤销付款,而比特币转账不可逆,卖家极易被骗;第二,钱包文件一旦丢失或损坏,币就永远消失,极客们开始寻找更安全的方案,2010 年 3 月 17 日,比特币历史上第一个“交易所”——BitcoinMarket.com 上线,它只是一个用 PHP 写的简陋网页,用户注册后把美元打到站长 Dwolla 账户,就可以在留言板里挂单买卖,虽然界面粗糙,但它首次引入了“订单簿”概念,让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而不再由个人随意定价,同年 7 月,更著名的 Mt.Gox 出现,最初只是一个用卡牌游戏“魔法风云会”命名的二手域名,却在两年内成长为处理全球 80% 比特币交易的巨无霸。
真正让比特币“出圈”的,是 2010 年 5 月 22 日那场价值 1 万枚 BTC 的披萨交易,佛罗里达程序员 Laszlo Hanyecz 在论坛发帖,愿意用比特币换取两块 Papa John’s 披萨,另一位英国网友帮他下单并支付 25 美元,Laszlo 则把 1 万枚 BTC 打到对方地址,按照当时汇率,1 枚 BTC 仅值 0.0025 美元,但这场“以物易物”第一次证明了比特币可以购买现实世界商品,被后世称为“比特币披萨日”,有趣的是,Laszlo 后来回忆,他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当时挖矿一天就能挖几千枚,“币多得用不完”。
回顾比特币最早如何交易,我们会发现它经历了从“命令行转账”到“论坛撮合”,再到“中心化交易所”的三级跳,每一次升级都伴随着技术突破与信任博弈:从手动输入地址到二维码扫描,从钱包文件到 HD 钱包,从 OTC 到撮合引擎,当我们用手机轻点几下就能在合规交易所完成大额买卖时,很难想象十二年前那群极客为了几枚比特币,要在深夜守着 IRC 频道,一边核对 34 位地址,一边祈祷 PayPal 不要抽风,正是这些笨拙却真诚的尝试,为后来的 DeFi、闪电网络、甚至萨尔瓦多法币化铺下了第一块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