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天,首尔的汝矣岛地铁站出口依旧人潮汹涌,但LED屏上滚动的新闻不再是K-POP偶像,而是“莱特币突破10万韩元”的鲜红字幕,对于韩国交易者来说,莱特币早已不是陌生的名词;它像泡菜一样,从2017年的“泡菜溢价”时代一路发酵,如今又在新的监管框架下焕发第二春。
泡菜溢价:韩国人的第一次莱特币狂热
2017年末,全球莱特币价格在60美元附近徘徊,而韩国本土交易所Bithumb却一度把LTC/KRW推到95美元,溢价超过50%。“当时我在江南的网吧通宵排队开户,”28岁的朴俊昊回忆,“只要抢到币,第二天卖给海外搬砖党就能赚韩元。”那股狂热催生了韩国独有的“泡菜溢价”一词,也暴露了本地市场流动性饥渴与资本管制之间的裂缝,韩国金融服务委员会(FSC)随后紧急出台实名账户制度,溢价才逐渐回落。
合规化:韩国交易所的“成年礼”
2021年《特定金融信息法》修正案落地,要求所有交易所必须获得银行实名账户合作并通过信息安全认证,Upbit、Bithumb、Coinone、Korbit四大平台率先拿到牌照,莱特币作为市值前十的主流币自然被纳入交易列表,合规化带来的不仅是安全感,还有机构资金,韩国国民年金公团(NPS)2023年披露的另类资产报告显示,其通过海外基金间接持有价值约230亿韩元的莱特币敞口,引发市场震动。
链上数据:韩国交易者的“小费文化”
莱特币的MimbleWimble Extension Block(MWEB)升级在2022年激活后,韩国社区率先把它玩成了“链上小费”,在Naver的“LTC爱好者”咖啡馆里,博主们用MWEB地址给优质内容打赏,每次0.01 LTC,相当于3000韩元咖啡钱,链上浏览器数据显示,2023年韩国IP发出的MWEB交易占全球总量38%,远高于人口比例,开发者David Burkett在推特调侃:“韩国人把隐私协议用成了Kakao红包。”
税收与未来:从“炒币”到“用币”
2025年起,韩国将对加密收益征收20%的资本利得税,为了留住用户,交易所开始推“莱特币支付返点”——用LTC在合作便利店消费可减免手续费,首尔市龙山区的一家烤肉店甚至贴出告示:“本店支持莱特币付款,送泡菜拼盘”,店主金女士笑称:“以前顾客结账要看比特币汇率,现在直接问‘LTC多少钱’,省得我找零。”
从“泡菜溢价”到“合规返点”,莱特币在韩国完成了从投机符号到支付工具的转身,当夜幕降临,汝矣岛的霓虹灯再次亮起,交易所的订单簿上,LTC/KRW的买单依旧密密麻麻,或许正如朴俊昊所说:“在韩国,莱特币不只是数字黄金,它已经成了我们生活里的泡菜——每天都要尝一口,才知道今天过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