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帽子股交易”这个词,最初只是沈阳金融圈里的一个玩笑,谁也没想到,它会在短短三个月内演变成一场牵动全国散户、游资、上市公司乃至监管层的“现象级”事件,所谓“帽子股”,并不是指生产帽子的股票,而是东北方言里“戴帽子”的谐音——给某只股票扣上“重组”“摘帽”“国资入主”等概念,让它像戴了顶闪闪发光的帽子,在二级市场上招摇过市,沈阳,这座曾经以重工业闻名的老工业基地,一夜之间成了“帽子股”最大的集散地。

  故事要从2023年11月说起,当时,沈阳国资旗下一家濒临退市的ST沈机(化名)突然公告:控股股东拟引入“战略投资者”,市场传闻称某互联网巨头将借壳上市,公告一出,股价连续七个涨停,股吧里“沈阳帽子股交易”的帖子刷屏,散户们把“帽子”当成信仰,甚至有人在直播间里把自家收藏的雷锋帽戴在头上,高喊“东北复兴,从帽子开始”,游资闻风而动,龙虎榜上出现了多家知名营业部,短短两周,ST沈机市值从12亿涨到45亿,成交量放大十倍,沈阳中街附近的证券营业部门口排起了长队,大爷大妈们拎着保温杯讨论的不是广场舞,而是“摘帽预期”。

  狂欢背后早有伏笔,沈阳当地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老周透露:“所谓‘帽子股交易’,本质上是资金对东北政策红利的一次豪赌。”2023年9月,国务院批复《东北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支持沈阳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文件落地后,沈阳国资委迅速梳理了十几家壳资源,ST沈机、ST东北电气、*ST沈化等“戴星戴帽”公司成了香饽饽,地方政府需要“保壳”,资本需要“故事”,散户需要“暴富神话”,三方一拍即合,“帽子股交易”应运而生。

  为了把故事讲圆,沈阳方面甚至动用了“文化牌”,2023年12月,沈阳故宫文创推出限量版“八旗帽”,售价199元,附赠一张“帽子股认购券”——凭券可在指定券商开户,获得*ST沈机100股“优先配售权”,消息一出,八旗帽三天售罄,黄牛把价格炒到888元,一位买到帽子的95后股民小李告诉记者:“我不是为了帽子,是为了情怀,沈阳曾是‘共和国长子’,现在轮到我们用钱包投票了。”

  监管层很快注意到异常,2024年1月,深交所向ST沈机下发问询函,要求说明“战略投资者”身份及重组细节,公司回复称“仍在磋商”,但市场已经嗅到危险。ST沈机股价在1月15日上演“天地板”,从涨停到跌停只用了一分钟,当天成交38亿,相当于此前一个月总和,老周在朋友圈写下四个字:“帽子落地”。

  故事并未结束,沈阳国资随后启动“帽子股2.0”计划:将三家壳公司打包成立“沈阳国资控股平台”,引入中国信达、东方资产等AMC机构,试图用“债转股+资产注入”模式化解风险,这一次,官方不再炒作“互联网巨头借壳”,而是强调“制造业当家”,2024年3月,*ST沈机公告拟收购沈阳机床集团旗下高端数控业务,股价再次涨停,但细心的投资者发现,收购标的净资产为负,评估增值率高达800%,股吧里有人调侃:“这回帽子换成钢盔了,防弹吗?”

  “沈阳帽子股交易”的荒诞与真实,折射出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的阵痛与挣扎,地方政府渴望通过资本市场激活存量资产;投资者渴望在“政策底”中挖掘超额收益,当两者相遇,便诞生了这场充满东北幽默感的资本戏剧,辽宁省社科院研究员李志国指出:“‘帽子股’不是沈阳独有,但沈阳把它做成了IP,它提醒我们:振兴东北不能靠讲故事,最终要落到产业竞争力上。”

  截至2024年4月,*ST沈机尚未摘掉“星帽”,但沈阳中街的证券营业部已不再排队,大爷大妈们回归广场舞,游资转战低空经济,八旗帽成了二手平台的滞销品,只有老周还留在办公室,盯着K线图自言自语:“帽子可以摘,但心里的帽子摘不掉,东北要复兴,先得摘掉‘投资不过山海关’这顶最大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