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比特币交易我”这个词,是在一个加密社区里,当时我以为它是一句病句,后来才明白,这是把“比特币交易”与“我”强行黏在一起,强调个体在链上世界里的存在感,抱着好奇,我把工资里的一小部分——三千元——划进了交易所,那天是2021年4月17日,比特币价格刚好突破六万三千美元,我截了一张图,配文“比特币交易我,从此开始”。
入门阶段,我像所有新手一样,把K线当心电图,把推特当财经频道,每当价格跳水,我就默念“比特币交易我,别怕”,仿佛把恐惧塞进咒语里就能止血,两周后,账户浮亏20%,我学会了设止损,也学会了在深夜两点关掉手机,那时我才意识到,所谓“比特币交易我”,其实是市场用波动教我重新认识自己:贪婪、侥幸、拖延,一个都跑不掉。
熬过熊市,我把策略从短线投机改为定投,每周五发工资,先买100元的比特币,再写一段日记,记录“比特币交易我”带来的情绪变化,半年后,成本被时间摊平,账户回到水上,更意外的是,我养成了记账、阅读白皮书、研究宏观经济的习惯,朋友笑我“被比特币驯化”,我却觉得是它把我从消费主义的泥潭里拎了出来。
我不再把“比特币交易我”当成口号,而是一种提醒:链上地址是我的影子,交易记录是我的年轮,市场依旧喧嚣,但我学会了在每一次点击确认前,先问问自己——这笔交易,是让“我”更接近自由,还是更远离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