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2013年视作中国比特币交易的元年,那么这十年几乎浓缩了全球加密资产市场从萌芽、狂热、震荡到理性回归的全过程,2013年11月,央行等五部委一纸《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首次将比特币定性为“虚拟商品”,中国比特币交易由此获得灰色身份:既不被鼓励,也未被完全禁止,火币、OKCoin、比特币中国三大平台旋即崛起,短短数月便包揽全球八成成交量,中国比特币交易第一次站上世界舞台中央。
野蛮生长总伴随高风险,2014年Mt.Gox事件引发全球信任危机,中国平台虽幸免于难,却也开始直面监管审视,2017年9月,ICO被定性非法融资,境内交易所全部关停,中国比特币交易进入“出海”时代:主体注册地迁至塞舌尔、马耳他,服务器架在新加坡、东京,但用户、资金、流量仍大量来自中国,离岸交易所、场外OTC、C2C担保交易成为关键词,中国比特币交易在灰色地带继续狂奔。
2021年9月,央行等十部门再度升级监管,明确境外交易所向中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属于非法金融活动,至此,中国比特币交易彻底告别集中撮合时代,转向更隐蔽的“点对点”模式:微信群、电报群、去中心化协议、跨境USDT承兑商,构成新的地下网络,境内算力清零、矿场外迁,中国比特币交易从“全球定价中心”退居“需求黑洞”,市场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但故事并未结束,2022年以来,香港推出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VASP)牌照,允许合规交易所面向专业投资者开放比特币现货ETF;内地多家国有银行则在跨境贸易场景试点数字人民币与USDT的“桥接”结算,监管与市场之间出现微妙缝隙:个人持有与转让比特币不再被明令禁止;任何面向公众的营销、引流、集中撮合都可能触碰红线,中国比特币交易由此进入“合规孤岛”阶段:香港合规、内地严控,资本与人头在海关与网线之间穿梭。
站在2024年的节点回望,中国比特币交易已不再是简单的买卖行为,而是一部关于技术、资本、监管与民族情绪的复杂叙事,它曾让早期玩家实现财富自由,也让后来者高位套牢;它倒逼传统金融机构正视区块链,也迫使监管层在创新与风险之间反复权衡,随着数字人民币跨境试点的扩大、香港持牌交易所的扩容,中国比特币交易或许会以“合规沙盒”形式重新出现,但那种动辄百倍杠杆、全民炒币的盛况已难再现,留下的,是一段值得记录的历史,以及一个仍在寻找答案的问题:在一个主权货币日益数字化的时代,比特币究竟是中国金融体系的补充,还是必须被驯服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