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区块链技术概念的普及,比特币曾被视为“金融创新”的代表,但近年来其交易活动逐渐偏离“去中心化支付工具”的初衷,演变为投机炒作、非法牟利的工具,比特币价格大起大落、交易乱象丛生,对金融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造成多重冲击。全面取缔比特币交易,已成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保护公众利益、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迫切需要,是筑牢金融安全防线、守护社会经济稳定的必然选择。

比特币交易潜藏的多重风险隐患

(一)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子”

比特币的价格波动堪称“疯狂”:2021年一度突破6.9万美元/枚,2022年却跌至1.5万美元以下,市值蒸发超万亿美元,这种脱离实体经济支撑的价格泡沫,本质是资本炒作的产物,更严峻的是,比特币交易成为金融风险的“放大器”,据央行监测,大量洗钱、非法集资资金通过比特币交易洗白——2022年某跨境赌博案中,犯罪团伙利用比特币转移资金超10亿元,逃避外汇监管和反洗钱监测,比特币交易平台常以“高收益”为诱饵开展非法融资,如某平台以“比特币理财”为名,吸收公众存款超50亿元后暴雷,投资者损失惨重,这些活动游离于监管之外,一旦风险集中爆发,将向传统金融体系传导,威胁金融稳定。

(二)社会层面的“乱象滋生地”

比特币交易催生了庞大的“灰色产业链”,诈骗案件层出不穷:2023年某“比特币挖矿托管”骗局,以“托管挖矿、定期分红”为幌子,吸引全国超10万名投资者,涉案金额超80亿元,最终主犯卷款潜逃,传销组织也借机炒作,如“比特币互助社区”以拉人头返利为模式,层级达300余级,涉及资金超20亿元,比特币“挖矿”的能源消耗触目惊心:全球比特币年耗电量约130太瓦时,相当于阿根廷全国的用电量,而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的“挖矿”基地,部分地区“挖矿”项目挤占工业和居民用电,加剧能源供需矛盾,与“双碳”目标严重冲突。

(三)监管困境下的“法外之地”

比特币的去中心化设计使其成为监管的“真空地带”,交易平台多注册在境外,服务器部署在海外,资金流向通过区块链匿名地址流转,监管部门难以追踪,用户只需通过虚拟身份即可参与交易,身份信息与资金流向割裂,传统的账户实名制、反洗钱监测等手段失效,当交易平台倒闭(如2022年FTX交易所破产),境内投资者的资金无法追回,维权无门,进一步暴露了监管缺失下的风险敞口。

取缔比特币交易:维护全局利益的必然选择

(一)捍卫金融秩序,防范系统性风险

货币是国家金融主权的核心,比特币的无序交易挑战了法定货币的地位,若任由比特币交易泛滥,将削弱央行对货币供应、支付体系的调控能力,冲击汇率稳定和外汇管理,20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不受监管的金融创新极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取缔比特币交易,就是将金融活动纳入法治化轨道,堵塞监管漏洞,防止风险在金融体系内蔓延,确保金融“血脉”健康运行。

(二)保护投资者权益,守护群众财产安全

比特币交易的高风险性与欺骗性,让普通投资者沦为“猎物”,据中国裁判文书网统计,2017-2023年涉比特币诈骗、非法集资案件超千起,受害者多为缺乏金融知识的普通民众,某投资者听信“比特币能翻10倍”的宣传,抵押房产投入200万元,最终血本无归,家庭陷入困境,取缔比特币交易,是政府以“有形之手”干预市场失灵,斩断诈骗链条,从源头上保护公众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助力绿色发展,践行“双碳”战略

在“双碳”目标下,比特币“挖矿”的高耗能特性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中国曾开展“挖矿”整治,关停内蒙古、四川等地的大型“矿场”,年减排二氧化碳超千万吨,取缔比特币交易及“挖矿”,可释放大量电力资源,投向新能源、高端制造等实体经济领域,推动能源结构优化,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扫清障碍,彰显绿色发展的决心。

(四)打击非法活动,净化社会生态

比特币的匿名性使其成为犯罪的“利器”,国际刑警组织数据显示,超70%的暗网交易使用比特币结算,涉及毒品、武器走私等违法活动,国内方面,电信诈骗资金常通过比特币快速转移,如某电诈案中,诈骗分子2小时内将2000万元赃款转化为比特币,逃避侦查,取缔比特币交易,能切断非法资金的“隐身衣”,压缩犯罪空间,配合反洗钱、扫黑除恶行动,净化社会经济生态。

监管实践:从限制到取缔的全球共识

全球对比特币交易的监管呈收紧趋势,中国监管历程具有代表性:2013年央行等五部委明确比特币不是法定货币;2017年全面关停境内交易平台和ICO(首次代币发行);2021年将“挖矿”纳入淘汰类产业,严禁新增项目,国外方面,美国SEC(证券交易委员会)将比特币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审批与合规挂钩,欧盟出台《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强化投资者保护,韩国要求交易所实施严格的KYC(实名认证),印度拟立法禁止加密货币交易,这些实践表明,取缔或严格限制比特币交易,是各国平衡创新与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共同选择

深化取缔工作的路径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监管红线

制定《虚拟货币交易监管条例》,明确比特币交易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对组织交易、提供中介服务的平台和个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将比特币“挖矿”纳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淘汰类,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参与。

(二)加强跨部门协作,构建监管合力

建立央行、公安部、网信办、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开展“净网行动”:封堵境外交易平台的境内访问入口,监测资金流向,对参与交易的银行账户实施管控;开展“挖矿”专项整治,联合电力部门切断违规“矿场”供电,清理IDC(互联网数据中心)违规机房,从供需两端遏制交易。

(三)运用技术手段,提升监测能力

开发区块链分析系统,对境内比特币交易的地址、资金链路进行溯源,识别可疑交易;利用大数据监测用户行为,对频繁访问境外交易平台、大额资金异常流动的账户进行预警;联合运营商对境外交易平台的域名实施DNS(域名系统)拦截,减少用户参与渠道。

(四)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理性认知

开展“金融风险科普行动”,通过短视频、社区讲座等形式,揭露比特币交易的炒作本质和风险案例;在学校、社区普及金融知识,引导公众树立“投资有风险,投机不可取”的理念,自觉远离虚拟货币交易。

长远抉择,守护金融与社会稳定

取缔比特币交易,是在金融安全、社会稳定与短期利益之间作出的长远抉择,这一举措并非否定技术创新,而是让金融创新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唯有以“零容忍”的态度取缔比特币交易,才能筑牢金融安全的“防火墙”,守护公众的“钱袋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金融环境,在全球金融治理的浪潮中,中国推进比特币交易取缔工作,既维护了自身金融稳定,也为全球应对加密货币风险提供了“中国经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