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全球加密货币市场再现剧烈波动,比特币价格在突破3万美元关口后迅速回调,值得关注的是,在这场市值蒸发超2000亿美元的震荡中,中国地区的比特币交易量占比始终稳定在1.2%左右,较2017年巅峰时期的90%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数字变迁的背后,折射出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演进逻辑,也揭示了全球加密货币市场权力结构的重构历程。
野蛮生长时代的“中国定价权”
2013至2017年间,中国曾是全球比特币交易的绝对中心,彼时国内三大交易所(比特币中国、火币、OKCoin)日均交易量占全球总量的70%以上,北京五道口、上海陆家嘴的交易员们通过人民币计价的交易对,直接影响着全球比特币价格走势,这种“中国定价权”的形成,源于多重因素的叠加:宽松的监管环境让加密货币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资本账户管制催生的汇兑需求,以及民间资本对新兴投资标的狂热追捧。
2017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全面叫停ICO(首次代币发行)并要求交易所限期退出,政策重拳之下,国内交易所纷纷出海,比特币中国率先关闭交易业务,火币、OKCoin等则将服务器迁至境外,数据显示,2017年底中国地区交易量占比已骤降至10%以下,全球加密货币交易中心加速向日本、韩国及美国转移。
监管红线与市场韧性的博弈
2021年9月,中国进一步升级监管措施,明确将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列为非法金融活动,这场被业内称为“9·24新规”的整治行动,彻底切断了境内与加密货币交易的官方通道:银行禁止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结算服务,互联网平台下架相关APP,矿场被全面清退,国家网信办数据显示,仅2021年就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相关网站1.2万个,关闭违法违规账号13万个。
严格监管并未完全消除市场需求,反而催生了更为隐蔽的交易模式,链上数据分析公司Glassnode监测显示,2022年通过场外交易(OTC)和去中心化交易所(DEX)的人民币兑加密货币交易量同比增长47%,部分用户通过境外IP访问离岸交易所,或利用稳定币进行跨境交易,这些灰色操作使得实际交易量难以被完全统计,某区块链安全公司负责人透露,当前国内仍有超过500万活跃加密货币投资者,通过各种合规擦边球参与市场。
全球格局中的中国角色嬗变
中国交易量占比的下滑,客观上推动了全球加密货币市场的多元化发展,美国凭借成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逐渐成为比特币定价的核心力量,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比特币期货交易量占比已达35%,东南亚国家凭借宽松政策吸引了大量中国背景的交易所落户,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成为新的交易枢纽。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区块链技术研发领域仍保持领先地位,截至2023年6月,中国区块链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量的58%,央行数字人民币(CBDC)试点已覆盖26个省份,这种“交易退潮、技术挺进”的差异化策略,体现了中国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战略取舍:既防范虚拟货币带来的金融风险,又抢占区块链技术的制高点。
在加密货币监管的全球竞赛中,中国的实践提供了重要样本,从交易量占比的戏剧性变化可以看出,当技术创新与金融安全产生冲突时,主权国家的监管意志始终是决定性力量,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放缓和全球加密货币监管框架的逐步成型,中国在这场数字资产革命中的角色仍将持续演变,但可以肯定的是,曾经的“比特币超级市场”已完成其历史使命,正以更审慎的姿态参与全球数字经济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