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金融业态快速演变,洗钱犯罪呈现出专业化、隐蔽化、跨境化新特点,对国家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严峻挑战,作为负责任大国,我国始终将反洗钱工作置于维护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构建起多部门协同、多领域覆盖、多层次防控的反洗钱监管框架,针对各类交易场所可能存在的洗钱风险,监管部门坚持"零容忍"态度,通过法治化、常态化监管举措,切实筑牢金融安全的"防火墙"。

反洗钱监管:维护金融安全的国家战略

反洗钱工作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国际形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实施十五年来,我国已建立起以中国人民银行牵头,银保监会、证监会、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等23个部门参与的反洗钱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2021年反洗钱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扩大了反洗钱义务主体范围,强化了金融机构和特定非金融机构的合规责任,为打击新型洗钱行为提供了更坚实的法律支撑。

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洗钱相关案件70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1万名,涉案金额达3000余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对175家义务机构开展反洗钱执法检查,处罚没款合计3.46亿元,同比增长17%,这些数据充分彰显了我国打击洗钱犯罪的坚定决心和实际成效。

交易场所监管:全链条防控洗钱风险

在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并行的时代背景下,各类交易场所成为洗钱风险易发高发领域,监管部门聚焦虚拟货币交易、跨境支付、大宗商品交易等重点领域,构建起"监测-预警-处置-追责"的全链条监管体系。

针对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监管措施,2021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虚拟货币兑换、交易等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各地金融监管部门协同公安机关,对境内虚拟货币交易平台进行集中清理整治,关停"火币中国"等交易平台,查处一批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的机构,有效遏制了虚拟货币领域洗钱风险蔓延。

对于大宗商品交易场所,监管部门重点排查利用"虚拟仓单""场外期权"等新型交易模式实施洗钱的行为,2022年,中国证监会对12家大宗商品类交易场所采取责令整改措施,清理违规交易品种23个,切断了通过虚假贸易、循环交易转移非法资金的通道,外汇管理部门则通过外汇非现场检查系统,精准识别跨境洗钱线索,2022年共查处地下钱庄及非法买卖外汇案件1774起,涉案金额2107亿美元。

科技赋能:提升反洗钱监管效能

在数字化时代,洗钱手段的技术迭代对监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我国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反洗钱工作,构建起智能化监测分析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建设的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已实现对全国3000余家金融机构、10余万个网点的资金交易数据实时监测,日均处理交易数据超10亿笔。

监管科技的深度应用显著提升了风险识别精准度,通过构建洗钱风险评估模型,系统可自动识别"拆分交易""快进快出""夜间大额交易"等异常行为模式,2022年,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向侦查机关移送可疑交易线索1.2万条,协助破获重大洗钱案件347起,科技赋能成为反洗钱工作的"智慧引擎"。

国际合作:构建全球反洗钱治理共同体

洗钱犯罪的跨境性特征决定了国际合作的必要性,我国已加入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欧亚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组织(EAG)等国际组织,严格执行FATF"40项建议"等国际标准,2022年,我国与6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反洗钱监管合作,协助调查跨境洗钱案件213起,冻结涉案资产折合人民币127亿元。

在G20、金砖国家等多边框架下,我国积极推动反洗钱国际规则完善,倡导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反洗钱治理体系,针对加密资产等新兴领域的洗钱风险,我国与各国监管机构加强信息共享和政策协调,共同应对技术创新带来的监管挑战。

社会共治:夯实反洗钱群众基础

反洗钱工作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监管部门通过开展"反洗钱宣传月"、编制《公民反洗钱知识手册》等形式,提升公众风险防范意识,2022年,全国共开展反洗钱宣传活动2.3万场,覆盖人群超5亿人次,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客户身份识别"三道防线",2022年通过客户身份识别阻断可疑交易136万笔,涉及金额897亿元。

监管部门畅通举报渠道,建立反洗钱举报奖励制度,2022年收到群众举报线索4.7万条,根据举报线索立案侦查的案件达326起,兑现举报奖励2100万元,形成了"监管部门主导、金融机构主责、社会公众参与"的反洗钱共治格局。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洗钱工作任重道远,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监管部门将继续坚持"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完善反洗钱法律制度体系,强化科技赋能监管,深化国际执法合作,持续提升洗钱风险防控能力,社会公众应提高警惕,远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金融市场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