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市场的关注焦点从价格波动转向了交易量骤降——比特币(BTC)的日均交易量较2021年峰值(约1.2万亿美元)下跌超70%,甚至低于2020年牛市启动前的水平,这一现象引发了市场疑问:曾经日均成交数千亿美元的“数字黄金”,为何突然变得“无人问津”?是熊市的必然结果,还是更深层的结构型矛盾?

监管不确定性:投资者的“观望枷锁”

监管是当前比特币交易量萎缩的首要导火索,2023年以来,全球加密监管进入“强约束周期”:美国SEC先后起诉Binance、Coinbase等头部交易所,指控其未注册证券发行;欧盟《加密资产市场 regulation(MiCA)》虽落地,但对稳定币、交易所的严格要求导致不少机构暂停服务;中国则持续强化“全链条监管”,禁止任何形式的加密交易。

这些政策变动让投资者陷入“不确定性恐惧”:持有比特币的人担心资产被冻结,想入场的人害怕踩中监管红线,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加密交易所的新用户注册量较去年同期下降65%,其中比特币的新增持仓地址数减少了58%——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市场失去了“交易的勇气”

熊市情绪:从“贪婪”到“躺平”的心态转变

2022年加密市场暴跌(比特币从6.9万美元跌至1.6万美元)后,市场情绪彻底从“贪婪”转向“恐惧”,根据Alternative.me的“恐惧与贪婪指数”,2023年以来该指数有80%的时间处于“恐惧”或“极度恐惧”区间,投资者普遍采取“持币观望”或“割肉离场”的策略。

这种情绪传导至交易量上,表现为“主动交易”减少:套牢的长期持有者(“HODLer”)不再频繁操作,等待价格回升;短期投机者因波动减小(2023年比特币波动率降至10%以下,为2020年以来最低)而失去交易动力,正如一位加密分析师所言:“当市场没有赚钱效应时,交易量自然会‘躺平’。”

机构退潮:从“抢筹”到“观望”的角色转变

2021年比特币牛市的核心推动力是机构入场:特斯拉买入15亿美元比特币,MicroStrategy累计持有超15万枚,灰度信托的比特币持仓量突破60万枚,这些机构的大额交易带动了市场流动性,推动交易量飙升。

但2022年以来,机构态度发生逆转:特斯拉出售了大部分比特币持仓,MicroStrategy因债务问题暂停买入,灰度信托的赎回压力持续增加,更关键的是,传统金融机构对加密的兴趣降温——2023年全球银行参与加密货币的项目数量较去年下降40%,原因包括监管不确定性、加密资产的“非流动性”属性(比如比特币的大额交易容易引发价格波动)以及传统资产(如股票、债券)的收益率回升(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4.5%以上,超过比特币的“持有收益”)。

机构的“退潮”,让比特币失去了“大额交易的支撑”,交易量自然大幅下降。

技术面:链上活动与期货市场的“双萎缩”

从技术面看,比特币的链上活动期货市场均出现明显萎缩,进一步印证了交易量下降的真实性:

  • 链上交易量:2023年第三季度,比特币的链上日均交易量约为150亿美元,较2021年峰值(约500亿美元)下降70%;
  • 活跃地址数:日均活跃地址数从2021年的100万降至2023年的40万,说明普通投资者的参与度大幅降低;
  • 期货持仓量: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比特币期货持仓量较2022年峰值下降50%,反映了对冲基金等机构减少了杠杆交易。

这些数据显示,比特币的“底层流动性”正在减弱——无论是普通投资者还是机构,都在减少对 Bitcoin 的“主动配置”。

交易量下降是“危机”还是“转机”?

比特币交易量的骤降,本质上是监管、情绪、机构和技术面四大矛盾的集中爆发,但这并不意味着比特币的价值消失:其“去中心化”“固定总量”的核心优势依然存在,且随着以太坊等 Layer 2 网络的发展,比特币的“结算层”功能正在强化。

从历史经验看,熊市中的交易量下降往往是市场出清的必经阶段——当投机者离场、监管明确后,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会入场,推动市场进入下一个周期,对于比特币而言,当前的“交易量消失”,或许正是其从“投机资产”向“储备资产”转型的关键信号。

若监管政策趋于稳定(比如美国明确比特币的“商品属性”)、机构重新入场(比如贝莱德等资管巨头推出比特币ETF),比特币的交易量有望逐步回升,但在此之前,市场仍需经历一段“冷静期”——而这,或许正是比特币“价值重构”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