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明确要求任何金融机构、支付机构等不得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服务,国内虚拟货币交易所随之全面关闭,这一举措并非偶然,而是国家基于金融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彰显了中国对虚拟货币交易乱象“零容忍”的监管态度。

虚拟货币交易的风险本质:金融安全的“定时炸弹”

虚拟货币自诞生以来,便以“去中心化”“匿名性”为噱头,但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虚拟货币缺乏实际价值支撑,价格波动剧烈,动辄单日涨跌超20%,极易成为投机炒作的工具,2021年比特币价格从6万美元暴跌至3万美元,无数投资者血本无归,暴露出其“击鼓传花”的庞氏骗局本质,虚拟货币的匿名性为洗钱、跨境资金转移、恐怖融资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便利,据国际反洗钱机构报告,2020年全球约10%的虚拟货币交易涉及非法活动,严重威胁金融秩序,虚拟货币挖矿消耗大量能源,与“双碳”目标背道而驰,某头部矿场年耗电量甚至超过中等国家,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货币交易的无序发展,不仅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还会冲击法定货币体系,削弱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此前,部分平台利用监管漏洞开展杠杆交易、期货合约等业务,本质上是未经批准的非法金融活动,一旦爆发风险,极易通过互联网快速扩散,损害公众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从“整治”到“清退”:中国监管政策的演进与决心

中国对虚拟货币的监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警示风险”到“全面禁止”的渐进过程,早在2013年,央行等五部委就明确虚拟货币不是法定货币,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流通使用;2017年,监管部门叫停ICO(首次代币发行)融资,关闭境内虚拟货币交易平台;2021年的“9·24通知”则进一步升级监管,要求彻底切断虚拟货币交易的资金链条,包括禁止银行、支付机构为交易提供服务,封堵境外交易所的境内访问渠道等。

这一系列政策的背后,是监管层对虚拟货币本质的清醒认知:虚拟货币并非“创新金融产品”,而是一种缺乏监管的投机标的,其交易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正如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所言:“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扰乱经济金融秩序,滋生赌博、非法集资、诈骗、传销、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关闭交易所,正是从源头上遏制风险蔓延的关键举措。

清退之后:金融市场更稳定,投资者权益获保障

国内虚拟货币交易所关闭后,市场乱象得到有效遏制,投机炒作热度显著降温,虚拟货币交易规模大幅萎缩,据第三方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境内虚拟货币交易量较2021年下降95%以上,金融市场“去泡沫化”进程加速,非法金融活动失去重要载体,公安机关查处的虚拟货币洗钱案件数量同比下降60%,跨境资金异常流动得到有效管控。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监管政策的收紧实则是一种“风险警示”,过去,不少投资者被“高收益”诱惑,在缺乏风险认知的情况下参与交易,最终陷入平台跑路、资金冻结等困境,关闭交易所后,监管部门通过媒体宣传、案例曝光等方式,持续提醒公众“虚拟货币交易不受法律保护”,帮助投资者树立理性投资观念,数据显示,2022年有关虚拟货币的投诉量较上年下降70%,投资者权益保护成效显著。

全球监管趋势下的中国担当

加强虚拟货币监管已成为全球共识,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均出台政策,限制虚拟货币交易或要求平台合规运营,中国的“清零”式监管,不仅是维护自身金融安全的需要,也为全球虚拟货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即坚持“金融活动必须依法纳入监管”的原则,对非法金融活动“零容忍”。

当前,中国正持续完善监管体系,通过技术手段监测虚拟货币交易资金流向,打击“挖矿”产业链,封堵境外交易所的境内服务渠道,积极推动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以法定数字货币的创新应用,为公众提供安全、高效的支付工具,从根本上挤压虚拟货币的生存空间。

关闭虚拟货币交易所,是中国守护金融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选择,也是对“金融为民”理念的践行,虚拟货币的本质是投机工具,而非“财富密码”,任何试图绕过监管、追逐高风险收益的行为,最终都将付出沉重代价,随着全球监管协作的深化和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虚拟货币交易的生存土壤将进一步萎缩,而一个更加规范、稳定、安全的金融市场,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